房颤呈“高大上”三特点 1/4人躲不过

2016-01-13 新华健康

“扑通、扑通、扑通……”心跳的声音就像整齐的鼓点一样,平稳有力、间隔均等。可突然,“鼓点”的节奏紊乱,忽快忽慢、时有时无---这就是房颤患者的心跳声音。在今年“世界心脏日”来临前夕,昨日下午,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心血管专业服务平台“心在线”联合发起的“心学院?媒体体验营”第二期活动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举行,40多家媒体记者近距离了解房颤的诊治要点。

图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教授为媒体授课

房颤已成“沉默杀手” 小心病在心险在脑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教授介绍说,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人们耳熟能详,可提到房颤,很多人还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事实上,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发生房颤时心跳频率变得快而且不规则,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提及房颤发病现状,马长生说:“如今房颤已成为‘高大上’的疾病。”高是指患病率高,我国现患人数达1000万以上,全球房颤患病人数3350万,到2060年将增加2倍;大是指危害大,房颤不仅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增加脑卒中和死亡风险,还会使心衰风险增加 ;上是指患病人数有快速上升的趋势,40岁及以上人群中,将近1/4的人在一生中会发生房颤,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概率还会不断增加。

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医师董建增表示,很多普通百姓不理解,认为“房颤就是心脏有点不舒服,能走能动,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觉得“房颤可治可不治”。殊不知,房颤的可怕之处正是在于它是“沉默的杀手”,如不及时处理,不仅会拖累心脏整体功能,还会给身体其他部位,特别是大脑埋下隐患。

“房颤的主要危害是血栓形成和栓塞。房颤时,心房机械收缩功能丧失,血液瘀滞而易形成血栓。若血栓脱落,栓子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可引起脑梗塞或体循环栓塞而致残、致死。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正常人的5倍,并且房颤相关性卒中的致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很高。”马长生说:“房颤可增加2至7倍卒中发生率,并增加心衰风险为健康人群的2倍。”

房颤治疗三大“法宝”:导管消融、左心耳封堵、抗凝药物

“导管消融是房颤治疗领域最重要的技术突破,可以使多数患者房颤不再发作,达到根治的效果。”马长生说:“目前,在国际指南中已经提出导管消融作为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选择。”

据悉,安贞房颤中心是国内最早探索开展这一技术的团队,今年将突破2000例手术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房颤中心。安贞团队摸索出的“2C3L”消融策略,与国际上一些现有的术式相比,更为固定、简化,避免了过度消融可能带来的一些危害,手术长期成功率稳 定可靠,且易于推广。该术式的经验和结果多次受邀在美国心律学(HRS)年会、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年会等国际会议上做专题报 告。在2010年香港CardioRhythm会议和2015年波士顿国际房颤年会上进行手术实况转播,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据董建增介绍,除了导管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也是近年发展迅速的新技术,主要用于口服抗凝药禁忌或不能耐受的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可能是最适宜的治疗方法之一,未来将会有更多患者获益。

据悉,有效的抗凝治疗是预防和降低房颤相关卒中及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病率的关键。而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抗凝药就是华法林。“遗憾的是,我国华法林的临床应用严重不足”,董建增教授表示,“相比欧美60%~70%的华法林使用率,国内只有不到10%,且抗凝治疗达标率低。不少患者并不知道抗凝治疗对于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性,甚至误以为日常服用阿司匹林就能预防脑卒中。一些临床医生往往低估抗凝获益而高估出血风险,有效抗凝治疗比例低,使患者暴露于巨大的卒中风险之中。”

别让心跳“失控” 健康生活方式是关键

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医师杜昕提醒,与高脂血症、冠心病等疾病相似,房颤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房颤的发病除了和人口老化有关外,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

研究表明,缺乏运动、肥胖、不健康的饮食、过量饮酒、吸烟等都是房颤发生的基础。因此,杜昕说:“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冠心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等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将房颤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而在生活中,应该戒烟、限酒、低盐、减重、加强运动,养成护心的好习惯。当出现心悸、气短、头晕、黑曚等疑似房颤的症状,摸脉搏‘时快时慢’、‘没有规律’或‘有时摸得到,有时摸不到’等异常情况时,要引起重视,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