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德公司:中国应借IT技术建立世界一流医疗体系

2015-08-12 新浪智库

兰德公司的这份报告名为《医疗卫生改革在‘中国梦’中扮演的角色》。报告认为,相比西方国家,中国医疗改革受 既得利益者阻碍较小,更有机会建立创新型的世界一流医疗体系。报告建议中国不要照搬西方医疗体系,而宜以“人口健康管理”为原则,依托成熟的卫生健康信息 技术为基础,打造创新型医疗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应对老龄化社会需求,同时可增加服务业就业机会,解放居民储蓄以扩大消费,甚至还可能实现医疗体系服务出口。

中国可抓住模式创新机遇

该份报告由兰德公司高级科学家、卫生咨询服务主任泽伦.玛特科和研究员刘杭生(音译)等共同撰写。

报告认为,从婴儿成活率、人均预期寿命、医保覆盖率等多方面的数据来看,中国医疗服务自改革开放以来都有极大提高,但中国的医疗保健体系仍跟不上经济发展的 速度。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如运动时间减少,对垃圾食品的摄入增加等,中国烟民的比例甚至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 的两倍,再加上人口老龄化趋势,所有这些因素引发了流行病学上所谓的从急性病转为慢性病,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病患负担。

报告表示,中国现有 的医疗保健设施和人力与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存在差距,且差距正在扩大。慢性病的增长,加上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仅靠扩大现有医疗服务体系和培 训更多的医疗服务工作者已然不够。因此,中国医疗体系改革不能靠缓慢的增量改革,必须走彻底改革的路径,改变过于依赖医院和医生服务的现状。

报告认为,尽管中国医疗体系面临巨大挑战,但中国有优势将之变成创建世界一流创新医疗体系模式的机遇。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能为 医疗体系改革提供经济保障;与发达国家相比,旧医疗体系对中国的拖累很小。西方发达国家医疗体系长久以来饱受诟病,要求改革的呼声一直很高。但西方国家已 经对旧有医疗体系形成了路径依赖,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使得医改很难进行。中国医疗体系的建立时间还没长到足以形成路径依赖的地步,而且财富累积与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意味着医疗服务领域存在更多机会,中国可以对医疗体系进行重新设计,而不必走西方医改的老路。

报告说,这就像上世纪50年代德国发生的“经济奇迹”。二战基本上摧毁了德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但也使得德国可以从零开始,跟紧最新的科技趋势,从整体上设计 其工业体系,快速超越英国等被传统基础建设所累的国家。如果中国抓住机遇创建创新型医疗体系,那将激发经济发展潜力,增加服务业就业机会,解放居民储蓄以 扩大消费,甚至可以实现医疗服务出口。

中国可创建“人口健康管理”模式

报告说,各国医疗机构各有特色,各国对于医疗服务需求各不相同,因此中国不宜照搬西方医改模式。中国宜创建一个从前没有过的新的医疗服务模式,避免走其他国家走过的错误道路,从而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患者体验,使全民花更低费用并享有更高健康水平。

兰德公司表示,中国未来的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可遵守两个设计原则:为应对医疗服务人员短缺问题,新的医疗服务体系可通过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优化流程,使高技能 医疗服务人员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并将部分任务分配至技能相对较低的医疗服务人员;可采纳“人口健康管理”(PHM)模式,既着眼于全民的整体健康状况,也 关注个人医疗需求的满足。

兰德公司为中国医疗改革描绘的PHM模式蓝图有六大相互联系的因素:

第一,先进的IT技术。坚 实的、可拓展性强的IT基础设施是PHM模式的核心,因为IT技术将对其它因素提供数据和决策支持。IT基础设施应具有如下特征:1. 结构性文本。结构性文本可允许关键的数据被存储为编码的变量。2. 高度实用性。主要是支持数据录入与信息检索,以及门诊决策的支持,比如药物相互作用的药性警报、诊断算法等。3.允许数据在不同机构和不同信息系统之间交 换。4. 安全标准。在数据的获取与传递中必须保证信息安全。5. 基于角色的数据获取。数据的获取权限应该因用户的不同而变化。比如,门诊医生可以看到病人的整体状况,医院的主管人员可以看到每天医院整体治疗信息,而医 疗服务系统的负责人可以看到整个辖区内医疗机构的运行状况。

在运用IT技术对医疗服务体系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可能催生一种新的职业,叫做 “健康导航员”。考虑到中国护士的紧缺以及不同医疗机构间协作的困难,健康导航员应在PHM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健康导航员可由拥有基本技能的医护人员担 任,借助IT技术将有医疗需求的人合理分流到不同的医疗机构中。健康导航员也可以提供咨询服务,帮助患者理解其面临的治疗选择及其后果。

第二,数据驱动的治疗过程优化。此举将综合门诊实践的大数据,为治疗提供处方参考。

第三,各个层面的表现考核机制。比 如设立基准线,对同类机构表现进行评测;调查机构表现不佳的原因,并指定改进方案;识别最佳与最差表现的机构,推广最佳实践。要实现这些目标,须设置一系 列考核指标,如治疗技术、治疗结果、患者体验、资源利用率等。表现监测系统可以向公众公开,以便鼓励患者做出择优选择,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引入竞争激励等。

第四,有效配置医护人员。中国的现状是医护人员短缺,但不宜走西方那种过于依赖医生的道路。更合适的做法包括:将任务分解,将冗繁的日常事务从高技能医护人员那里剥离,分配给低技能医护人员,并借助IT技术自动化完成部分工作。

第五,薪酬激励机制与政策目标一致。西 方国家医疗系统中鼓励数量而非价值的薪酬体系,是中国可考虑避免采用的体系。中国可借助IT技术打造一个与政策目标一致的医疗系统薪酬激励机制。这一机制 应在疾病预防、疾病治疗、患者护理等全流程中有所体现,而不能偏重治疗这一环节;可鼓励价值而非单单重视数量;宜鼓励严谨决策。

第六,患者介入机制。传统医疗服务体系中,患者被动接受治疗。在PHM模式中,患者应借助IT技术对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案选择及其后果有充分了解,从而参与到整个治疗过程中来。患者可以成为了解自己病情的“专家”,与医生共同做出治疗选择。

报告说,PHM模式是一个全流程模式。从健康倡导与疾病预防,到急性病、慢性病的治疗,再到临终关怀,PHM模式应始终贯穿。如果决策者能够认识到PHM模式的创新性,加以研究和实施,中国医疗服务体系有望“弯道超车”,超越西方停滞不前的医改,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原文标题:兰德认为我可借IT技术建立超越西方的医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