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恩:投资国民健康可促经济增长

2015-05-20 E药脸谱网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往哪走”的问题显得越发重要。5月19日的北大卫生经济论坛上,多年关注医改问题的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国恩给中国经济开了个“处方”,即投资国民健康,推动医务人员自由执业,释放医疗健康产业的生产力。

为分析国民健康与国家经济之间的关系,刘国恩主导的课题组考证了近半个世纪以来21个APEC经济体的历史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在1960年的同等收入组中,当年组内人群健康水平越好的国家,其后50年的平均收入增长速度越高。按照中国当前75岁的预期寿命估算,每通过健康投资提升国民期望寿命一岁,新增健康人力资本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人均收入7%左右。

刘国恩还指出,国民健康水平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生活行为、医疗健康服务等因素。具体而言,排污、干净水、垃圾处理等基础公共卫生设施的可及性是影响国民健康的关键因素。而国民平均饮酒量以及政府投入会对国民期望寿命值的高低起到作用。

更值得关注的是医疗健康服务业的影响。刘国恩分析称,中国尚未完成向现代经济的转型过程,服务业所占GDP比重最多只有40%,医疗健康服务业所占比重则更低。然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中的成员国,其医疗健康服务占GDP比重可达10%。由此可见,中国在医疗健康服务业方面的发展潜力巨大,医疗健康服务产业会是现代服务业的主流。

刘国恩进一步表示,医疗健康服务业具有医务劳动密集型产出的特征,可替代性小。这一产业在为经济增长创造直接价值的同时,还能通过促进就业、体动家庭消费的机制带动经济增长。他的研究显示,2012年中国GDP的家庭消费构成为34.7%,卫生服务比重为5.4%。如果提高服务一个百分点到6.4%,家庭消费增长能到37.2%。

但同时刘国恩也指出,中国医疗健康服务业的一大掣肘是医务人员的不自由。他提到,中国越有200多万医务人员,这些医务人员的生产力目前还被约束在体制内。只有给医务人员创造更灵活、能够高效流动的执业平台,医务人员的价值才能更好地体现。

刘国恩在研究报告中建议,中国未来应在建立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解决长期行政敢于积累造成的人财物过度集中在大医院的问题,加速发展健康医学主导的现代大健康服务业,如康复养老等相关产品服务。

实时评论(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