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毛颖:创新为大脑功能的探索注入新鲜血液

2015-05-18 上海名E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毛颖毛颖(图中)

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和研究工作,在神经外科疾病各领域颇有建树。

先后获得“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医学领军人才”等荣誉。

谈到对于探索大脑构造的精妙之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毛颖教授喜不自胜。“研究大脑是一件非常激动人心、令人振奋的事儿!大脑真是太奇妙了,它拥有其他器官无法比拟的决策力,因为它总在不断自我颠覆与创新。”

对于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与研究工作的毛颖而言,多年来对于大脑功能的研究从未停下脚步,而且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研究大脑依然是非常迫切的需求。

脑计划时代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自2013年奥巴马政府宣布斥资启动“脑计划”项目以来,我国也渐渐迈入“脑计划时代”。所谓“脑计划”,就是通过研究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从而探索治疗各类大脑疾病的方法。

对于毛颖而言,我国进入“脑计划时代”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随着近十年来核磁共振的检查技术引领我们对于大脑结构分布的认知提升至新的高度,这对于神经外科各类疾病的准确判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们对于大脑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仍有许多未知的、有待开发的研究空间。

另外,随着 计算机的高速发展,其庞大的数据量需要通过类似人脑的思考与计算来进行信息的整合与决策,若能将大脑决策的原理运用至计算机的开发研究,其运作效率与数据分析及处理能力将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希望对大脑功能的研究能不断突破创新、实现新的飞跃,从而造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领域。”

神经外科手术质量达世界先进

一直以来,我国顶尖的神经外科专科医院有着“北天坛,南华山”的美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神经外科手术设备和理念与国际的紧密接轨加速了神经外科近20年来在中国的发展,加之中国特有的广大病员市场,使得我国神经外科手术的质和量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此外,世界神经外科联盟为我国神经外科医生所颁发的荣誉奖章更是肯定了我国神经外科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作为“脑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系统疾病总是与大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脑血管病、脑肿瘤以及颅脑创伤是神经系统最主要的疾病,会给患者带来瘫痪、失语、认知功能障碍等痛苦。由于这些疾病的损伤位于大脑内部,因此治疗起来精细而复杂。

神经外科手术一直被视为所有外科手术中难度最高的,其每一台手术对于医生的体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密布在大脑内部的血管一旦发生破裂,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由于在切除脑内病灶的同时、需要保留大脑的功能神经,因此手术的各个环节不容许有任何闪失,而且要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 以脑血管手术为例,每台手术至少需要配备10个以上的医生和护士,每台手术至少要进行5个小时以上,而且需要在显微镜下精细操作。

创新带来的成果是最好的奖赏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从满足温饱的刚性需求进步到了追求生活品质的时代。同样地,我国神经外科领域也在一次又一次探索与创新的过程中不断突破以往手术治疗的局限性,从而为病患“量身定制”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14 年前,毛颖独创了脑血管搭桥技术。这项个体化治疗脑动脉瘤的创新理念问世以后,使脑动脉瘤从“不治”变为“可治”。“每个脑肿瘤的生长方式以及对于药物的耐受情况都是不同的,如果对于不同的病人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是不合理的。我们希望针对每个病患肿瘤生长的不同基因表达,能够一对一地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式,这样就能使病人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从血管病的角度来看,脑动脉瘤的个体化治疗原理非常简单。大脑里布满密密麻麻的血管,一旦为大脑提供养分的血管被堵塞,就会导致大脑的功能丧失或减退。

于是,毛颖提出了这样的设想:如果能够把大脑里其他血管嫁接到被堵塞的血管之处,通过脑部其他地方的血流来供应即将缺乏氧功能的大脑组织,从而使原来“干 涸”的地方得到氧供、变得滋润,那么病患的大脑功能就可能恢复得更快,或许,这也能从一定程度上预防病患因为失去氧供而导致大脑功能的丧失。“所谓的搭桥,就是把原有大河流里的水流分一部分到小河流中,这就相当于开凿了一条新运河,让水流在各河道之间能够四通八达。”

谈及为何如此执着于创新,毛颖认为这不仅是他个人一生的追求,同时也是每一位医者必经的成长之路。“每天围绕同样的治疗方法机械地操作会让工作一成不变、缺乏创新的火花,这并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神经外科的治疗理念与技术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向前迈进,这说明我们拥有探索与创新的无限空间。今年我们上海的神经外科在干细胞研究、 血管内治疗等各种新技术以及在神经系统的科研工作中都获得了国家科技部颁发的创新团队奖项。将这些不断创新的治疗理念与技术付诸于临床实践,从而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这才是医学真正要做的。创新为推动医学发展注入巨大动力,创新所带来的医学成果对医生而言是最好的奖赏。”

今日的医学推动明日的科研

走进毛颖的办公室,就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沉香味,清幽雅致,这是一名脑肿瘤患者相赠的礼物。身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副院长,医学、科研与教育等繁忙的工作令毛颖特别珍惜在独处的时光里,享受缕缕沁人心脾的芬芳。

那一年,医学院毕业后初出茅庐的毛颖也像其他年轻医生一样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曾经有过失落、怅然与迷茫。

“刚踏上工作岗位,最堪忧的就是自己的前途,对于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个复杂又精细的工作存有焦虑的心情。神经外科手术凶险异常,在手术的过程中出现死亡或致残 的几率很高。当我面对花了很大精力去救治的病人,最终依然无奈离世,此时的挫折感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当医生拿这个失败的手术作案例分析时,会评估我的手术方式是否正确、手术操作是否合规、手术过程有没有闪失,在接受审视的过程中内心要承受非常巨大的压力。”

有时,毛颖也会自暴自弃,质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感到恐惧与迷惘。“然而,‘过失’是良师益友,始终伴随我成长,通过不断的积累与总结,我的临床经验变得越来越丰富,而且内心的承受能力也越来越强。”

历经专科医生、科室管理者、医院管理者多种角色的转变,毛颖依然对临床工作情有独钟。“在多重岗位的外衣包裹下,始终无法掩饰我身为一名医生的本质。随着年 资的不断增长,我开始逐渐从事科研以及教学的工作,但是我工作的主要内容仍然围绕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对于毛颖而言,每一个医生都是管理者,只是管理的范围与方式不同,即使现在从事医院的管理工作,仍然有赖于团队的支持与协作。

谈及今年工作的目标与方向,毛颖用简单的“融合”二字精炼 概括。“我希望今年能把神经外科里的每一个亚专科或者是医院里每一个学科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互动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 MDT不仅是我们医院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今年我们神经外科的发展目标。通过将神经外科不同技术的有机融合,打造多模式诊治的团队,从而为病患制定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方案。这也是今后医学治疗的发展方向。”

在忙碌工作的同时,毛颖也非常注重对于后辈的培养,通过教育年轻的医学生,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成长。“我们常常说,医学是今天,科研是明天,教育是后天。因此,我做的是今天的事儿,管的是明天的活儿,关注的是医学后天的发展。”毛颖淡然一笑。

实时评论(1

最新评论

徐彬临清市妇幼保健院

妇产科2015-07-09

医者父母心。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