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Medscape报道,近日举行的2015美国儿科学术团体(Pediatric Academic Societies)年会展示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低温治疗出院后出现心脏骤停的儿童,其生存和认知转归并不显著优于常温治疗。
对于因出生时缺氧所致的脑损伤婴儿及出现心脏骤停的成人,(美国有关指南)建议采用低温治疗。
但并无研究对经历过心脏骤停的儿童的治疗进行过专门的研究。而且据美国心脏学会称,美国每年发生这样的病例超过6000例。
相关成人治疗指南是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两项研究((N Engl J Med.2002;346:549-556及2002;346:557-563)而制定的。这两项研究显示,经历过心脏骤停的成人可以从低温治疗中获益。然而,最近一项同样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却显示,低温并未使患者获益(N Engl J Med. 2013;369:2197-2206)。
于2013年发表的上述研究中,应用预防发热的策略或许可以消除低温治疗和常温治疗间的差异;于2002年发表的研究中,研究者没有对发热进行控制。
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与2013年的试验一样,而且我们并没有显示出差异,密歇根大学Frank Moler博士称。于近日在线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与其展示的一致。
Moler及其团队对295名因心脏骤停送入儿童医院的年轻人进行了评估。依赖机械通气的儿童接受了至少2分钟的胸外按压。因外伤出现心脏骤停的患者被排除在分析外。
冷却毛毯
在120小时的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药理性麻痹和镇静治疗。医生使用冷却毛毯使155例被随机分配至低温组的患者的体温维持在89.6℉—93.2℉,140例患者则被随机分配至体温维持在96.8℉-99.5℉的常温组。在低温组,低体温保持2天,然后至少经过16小时后体温逐渐回复至常温,并使常温持续至治疗结束。
1年时,低温组和常温组的生存没有显著差异(38%VS29%,似然比:1.29;95CI%:0.93-1.79; P=0.13)。
使用第二版的Vineland适应行为量表(VABS-Ⅱ)评估研究主要终点——具有良好神经行为学的转归。VABS-Ⅱ评分≥70分(量表显示:20-160分)表明神经行为学转归良好。
1年时,两组间的VABS-Ⅱ分值≥70分的患者比例没有显著差异(20%VS12%,似然比:1.54; 95CI%:0.86-2.76,P=0.14)。
“我很奇怪两组间的结果没有差异,”参加该研究展示的孟菲斯田纳西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博士Kanwaljeet Anand称。
“但数据似乎确实显示出低温会带来获益的趋势,这与我们在新生儿和成人中所看到的一致”他称。
有可能常温组的发热控制使得对死亡和神经学损伤的预防的统计学显著性难于检测。“你失去信噪比,疗效难于显现,”Anand博士解释道。如果样本量大些,“我们也许能看到阳性结果。”
Anand博士称,他希望看到可以确定出能从低温策略获益的特定人群的次级分析。“这是我们治疗心脏骤停患儿唯一可以做的事,”他感叹道。
国际复苏联合委员会有望于今年底更新其心脏骤停治疗指南。未加入该委员会的Moler博士,预测新指南推荐意见将建议低温和常温均是可行的治疗策略。
常温治疗所面临的挑战至少与保持低温一样,因为常温的患者更易出现颤抖现象,而颤抖会影响体温,据Moler博士称。
选择可能取决于个体患者。无论何种方式,“你都做不了什么,”他指出。“你必须给他们注射镇静剂,麻痹他们,将他们置入冷却设备中,从而控制他们的体温。”
注:该研究由美国心脏心肺及血液研究所赞助。Moler 和 Anand博士批露不存在经济利益关系。
报道链接:No Benefit From Cooling in Pediatric Cardiac Ar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