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测2次血糖分别为6.97和6.68.糖化血红蛋白6.6

会员55581149 48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空腹测2次血糖分别为6.97和6.68.糖化血红蛋白6.6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刘佳 主治医师 荆州市中心医院儿科 三级甲等
擅长:擅长小儿感冒,肺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新生儿...
已帮助用户: 14755
问题分析:你好,你的情况血糖分别为6.97和6.68.糖化血红蛋白6.6,这样的血糖只能说明是空腹血糖调节受损,还不是糖尿病
意见建议:你好,你的情况算是糖尿病的前期,建议你平时饮食上注意一下,多运动,少吃甜的和油腻的食物
有用0
关注
屈华 医师 秭归县中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老年人脑栓塞,老年人血管性痴呆,昏厥,短暂性脑缺血...
已帮助用户: 185
问题分析:正常人空腹血糖在3.9到6.1之间,糖化血红蛋白<6.3,考虑您血糖异常。
意见建议:建议您监测血糖,最好能监测3餐前后血糖。
有用0
关注
耿入峰 医师 张家口市第五医院内科 二级
擅长:II型糖尿病,老年人糖尿病,糖尿病,脑梗死,腔隙性...
已帮助用户: 907
问题分析:你好,你的两次空腹血糖均高于正常值,糖化血红蛋白也略升高,考虑有可能患了糖尿病。
意见建议:建议你做糖耐量实验确诊。如果确定是糖尿病,应该控制饮食及运动锻炼,应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
有用0
相关问答

糖化血红蛋白检查一定要空腹检测,可以了解最近三个月的血糖测试水平,正常人空腹血糖不超过6.1毫摩尔每升,餐后两小时血糖不超过11.1毫摩尔每升的。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在做检查之前一定要注意休息和注意饮食。不能够太劳累。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

血糖是指人体内的糖份,而空腹血糖则是指体内的糖份。饭后血糖是指进食后血液中的糖含量。这是指人体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是由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和葡萄糖结合而成。血糖和血红蛋白结合产生糖化血红蛋白是一种不可逆的不可逆反应,它与葡萄糖浓度呈比例关系,大约持续120天,因此可以观察到血糖在120天以前的浓度。血糖反映的是血液中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能够反映病人在过去8-12个星期内的血糖水平。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和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
糖化血红蛋白是由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糖类结合产生的,形成过程具有缓慢、持续、不可逆的特点,因为糖化血红蛋白一经生成,很难再分离为原来的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的产生与血糖的高低有很大关系,糖化血红蛋白要比血糖更稳定,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出一次抽血前两个月的血糖水平,是一种很好的指标。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糖化血红蛋白对孕妇的意义在于:糖化血红蛋白是衡量血糖控制的监测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可有效反映患者过去1-2个月内血糖控制情况。妊娠期发现糖尿病建议血糖值控制在6mmol/L以内,大于6.56mmol/L以上,即是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不能单测血糖,监测并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可避免巨大儿、死胎、畸胎、子痫前期的发生。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

糖化血红蛋白并不是血糖,而是用于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的一种指标。
在血液中,一部分的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相结合,形成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可以反映过去2至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因此,被视为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指标。一般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约为4%-6%。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理想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应该低于7%,但具体目标可能会根据个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需注意的是,积极控制血糖依然是糖尿病患者的首要举措,患者可口服二甲双胍、津力达颗粒等药物,其中津力达颗粒是一种中成药,具有保护胰岛β细胞、增强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调整血脂代谢、有效降低血糖的作用,可改善糖尿病症状,防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张人玲主任医师其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减肥减重、甲状腺疾病、结节性甲状腺肿、结节性甲肿的良恶性诊断,同时也擅长甲亢伴妊娠、甲减等甲状腺疾病,以及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诊疗。

测糖化血红蛋白需要空腹,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不受饮食和生活方式影响。一天中任何时间段都可以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平时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忌辛辣。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