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胰岛素的注意事项

会员51984758 45 已回复
我的妈妈上个月的时候检查出了糖尿病,一直在服用药物治疗,但是并没有什么效果,想要使用胰岛素治疗,使用胰岛素的注意事项?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范慧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肥胖、甲状腺及肾上腺等内分泌...
使用胰岛素一定需要控制好注射的量。
胰岛素在使用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注意事项,需要选择正确的注射姿势,不要在同一个部位反复的注射,以免会影响到人体对胰岛素的吸收。而且在注射之前的时候,也需要将针头当中的气体完全的排出。可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注射胰岛素。
在注射胰岛素的时候,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不要吃过于油腻或者是过于刺激的食物。同时也要避免糖分含量或者是胆固醇含量过高的食物。
有用0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使用胰岛素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胰岛素注射的部位首选在腹部和大腿,也可以注射在上臂或者臀部,总的来说就是肉多的地方。一般餐前注射的胰岛素最好注射在肚子上,因为这里的吸收速度比较快,可以尽快进食。如果想让胰岛素吸收慢点,可以注射在大腿外侧,一般中效胰岛素可以这么用。第二个需要注意的是每注射一次,一定要换针头。因为新的针头是非常细、非常锐利的,它扎到表皮上可能会有一点刺痛的感觉,但进到皮下后就没有感觉了。随着针头反复利用,它会慢慢变钝,扎针的时候会变疼,拔针的时候还会损害皮肤,时间长了也会引起硬结。
有用0
相关问答

胰腺中胰岛的β细胞是一种蛋白荷尔蒙,它是通过受到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在内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在胰脏的功能逐步康复后,可以通过服用口服的方法来调节,而不是终生服用。长期服用长效胰岛素,服用效果好,并且不会有任何的并发症,可以服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如果病情稳定了,可以服用口服的药物。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正在使用中的胰岛素不需要放冰箱冷藏。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比较常见的一种药物,是一种生物活性物质,所以为了保证其生物活性,需要放在比较恒定的温度下。过高或低都会影响胰岛素的应用。当处于春秋天,气温不是过高的情况下,可以将胰岛素放在常温下。如果是夏天或者冬天会上冻的时候。需要把胰岛素放在冰箱的恒温箱中,防止气温过高或过低,造成胰岛素失效。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

无法治愈,胰岛素只能帮助缓解糖尿病。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依靠胰岛素维持生命,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来控制高血糖,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二型糖尿病患者虽然不需要胰岛素维持生命,但由于口服降糖药失效或口服药物禁忌症,仍需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以消除高血糖症状,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病程较长时,胰岛素治疗可能是控制血糖最重要甚至是必要的措施。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您好,无针注射器效果是不错的。
胰岛素注射是针对糖尿病患者较好的治疗方式之一。通过无针注射的方式,可有效减少注射用胰岛素的剂量,改善有针注射带来的疼痛感。建议选用正规品牌,如快舒尔无针注射器,通过压力射流原理瞬间注入体内,使胰岛素迅速弥散吸收,有效避免新生硬结的形成,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更有助于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此外,胰岛素无针注射能够有效减轻有针注射给糖尿病人带来的恐惧感,使患者更易接受治疗方案,配合生活饮食调理,来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赵蕾副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相关诊断治疗,包括糖尿病,甲状腺结节,甲减,甲亢,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肾上腺疾病与脑垂体疾病。糖

三天更换一次,要注射前要对针头进行消毒,糖尿病患者需长期坚持规范治疗,控制饮食,坚持适量运动锻炼,合理用药。提倡高碳水化合物量,降低脂肪比例,控制蛋白质摄入的饮食结构,对改善血糖耐量。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

甘精胰岛素使用方法如果空腹血糖较高,餐后和餐后血糖差异不大,可每天使用一次甘精胰岛素,选择合适的剂量降低空腹血糖、基础血糖和餐后血糖。甘精胰岛素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如果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很高,可以选择甘精胰岛素降低基础血糖,其次是短效胰岛素降低餐后血糖。通过药物的联合应用,血糖可以全天稳定达标。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