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赏提问

宝宝手足口病

会员144295316 2岁 悬赏3元 已回复
一岁八个月宝宝前天下午发烧到昨天中午打了退烧针退烧过后就得了手足口病了。我昨天下午发现手上嘴巴喉咙脚上脚趾缝肛门周围也长了,晚上脚上越长越多了,今天早上发现手臂小腿也长了几颗,脚底的感觉要破了,颜色呈深红色。是越来越严重了吗,抽血化验也没说什么
图片只有提问者本人和回复医生可以看到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陶丽萍 主治医师 邢台冶金职工医院儿科 二级甲等
擅长: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腹泻病
已帮助用户: 65332
问题分析:皮疹要是持续的增加,体温也不退,就是病情比较严重,需要严格按照医嘱服用药物治疗。
指导建议:手足口病是依据身体判断的,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饮食吃的清淡一些
有用0
相关问答

宝宝手足口病采取药物治疗和一般治疗。
宝宝手足口病注意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活小溃疡,家长需要将宝宝用过的物品彻底消毒,而且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如果症状较严重,可以遵医嘱服用利巴韦林颗粒或者蒲地蓝口服液,持续发烧不退的宝宝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宝宝手足口病可以洗澡。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内的孩子身上,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儿童会出现合并症,如心肌炎、肺炎、无菌性脑膜炎等。严重的甚至会造成致命的后果。通常是可以洗澡的,不会影响病情的恢复或者加重病情,不用过分担心和紧张。
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宝宝的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食生冷食品、多晾晒衣物、保持通风。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初期手足口病不重的情况下,服药尚可治疗。
多数儿童症状较轻,可化验血常规、依据检查结果、对症处理,手足口病多数需抗病毒处理,但局部有细菌感染,因此在治疗时还需抗菌治疗、多饮温水、饮食清淡、留意病情观察、严重者去医院就诊。
如果手足口病到底晚期,普通的药物治疗可能不起效果,可能需要采取特效药,配合多种药物治疗,必要时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宝宝有手足口病,是否可以喝酸奶,应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如果宝宝出现手足口病以后,不存在腹部的疼痛,大便也比较正常,就可以喝酸奶,此时喝酸奶有助于宝宝大便的通畅,但也不宜喝得过多。
但是,如果宝宝患有手足口病以后,存在腹部疼痛、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偏稀等症状,就不易喝酸奶了,此时喝酸奶,可能会导致腹部疼痛、大便异常的情况加重。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小儿患有肺炎的手足口病须入院。
首先要确定引起肺炎的原因,如果是由病毒引起的,就必须进行药物的抗菌处理。二次细菌感染也要进行抗感染治疗。可以通过口服止咳化痰等药物进行调理,还可以进行喷雾。还有就是患有手足口病的孩子,要注意观察体温、精神等方面的变化,如果孩子精神状态不好,进食减少,要提高警惕,避免发生严重的疾病。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一岁宝宝手足口病需要积极地进行治疗。
手足口病是以手、足、口出现水疱为特征,病情轻而短暂,儿童多见。手足口病的致病菌主要通过分泌物传播给小孩,比如口水、喷嚏、尿液、粪便等,潜伏期三到五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一至两天口腔、咽、软腭、下粘膜、舌、齿龈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泡,周围绕以红晕,破坏成小溃疡,由于疼痛常流涎和拒食,同时手足易出现皮疹,在手足的被侧面和手指对侧缘,甲周围,掌跖部出现数目不定的水泡,除手足口外,可见于唇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褪,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有的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一般经过良好,全病程约五到十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