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老是吐沫沫,偶尔会呛奶。出生时3.9

会员89349690 1岁 已回复
宝宝老是吐沫沫,偶尔会呛奶。出生时3.9宝宝老是吐沫沫,偶尔会呛奶。出生时3.9千克,仨月8千克,需不需要补钙。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赵素香 主任医师 新乡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 二级甲等
擅长:维生素D缺乏症,小儿锌缺乏症,腹泻病,急性感染性喉...
已帮助用户: 6454
指导意见:您好!宝宝总是吐沫沫,可能是消化功能不太好的原因。可以吃点妈咪爱,改善一下肠道微生态。补钙的问题,一般从出生后半个月就开始不鱼肝油的。现在宝宝三个月了,把伊可新给宝宝补上吧,促进钙吸收的。
有用0
关注
于吉聪 医师 陵县中医院儿科 二级甲等
擅长:新生儿病毒感染,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新生儿母婴血型不...
已帮助用户: 4952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的描述,孩子出生时3.9千克,3个月后8千克,体重增长较快,孩子营养、发育较好。
意见建议:钙缺乏时时孩子可以有骨骼畸形表现,而维生素D具有促进钙吸收的作用。故在孩子出生2周后即应该补充维生素AD,每日一粒。而钙剂一般在5个月后才补充。
有用0
关注
齐录强 主治医师 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 二级
擅长: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新生儿病毒感染,维生素D缺乏症,...
已帮助用户: 8655
指导意见:你好!宝宝吐沫沫,是自己玩的一种方式,这是正常情况,可以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和钙
有用0
相关问答

婴儿呛奶后会剧烈地咳嗽,这个时候一定要把宝宝平躺下来,脸朝向一侧,以免吐出的奶向后流入呼吸道。再就是用毛巾卷在手指上,伸入宝宝的口腔内,伸到深入的咽喉处,将里面的奶水迅速地清理出来,或者家长直接口对口,用力吸出宝宝呼吸道内的奶水,然后用棉棒清理宝宝的鼻孔。如果宝宝没有呼吸或脸色变暗,说明吐出的奶水已经进入了气管,应该马上将宝宝俯卧在家长的膝上,用力拍打其背部四五次,直到咳出来为止。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通常情况下,宝宝咳嗽呛奶,可以通过以下的急救措施进行急救:1.在宝宝呛奶后要将宝宝竖立或者保持宝宝侧卧位,稍微用力拍打宝宝背部,并及时用手将宝宝口中的乳汁清理,降低乳汁被宝宝吸入气管的可能。
2.在急救后如果宝宝呼吸恢复正常,观察一下宝宝的声音是否有异,呼吸动作是否正常,如果异常及时需要就医。但是如果正常,通常不用过于担心。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呛奶了应该:让宝宝侧卧,防止吐奶的现象,防止奶液流入气管。也可以将其俯卧在腿上,有利于气管内的奶引流出来。刺激孩子哭或者是咳嗽,拍打背部,有利于气管内的奶液咳出。四、喂奶的时候要适当的注意一下,不可强迫孩子吃奶。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宝宝咳嗽呛奶要让孩子颜面朝下,采取头低脚高位用手拍孩子的背部,这样能够促进呼吸道异物的咳出。注意孩子如果呛奶量比较大,出现剧烈咳嗽、颜面发青要考虑是呼吸道的梗阻。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宝宝因为胃食管结构和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胃内容物反流至口腔,引起呛奶,轻微的呛奶之后,宝宝可以暂停吃奶,然后宝宝哭声比较响亮,没有明显的颜面部发紫,口唇发绀症状,宝宝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这时妈妈可以把宝宝放在身上,轻轻地拍其背部。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如果宝宝被呛到了,要及时清理,否则奶水会堵塞鼻腔,影响呼吸。清洗完之后最好是不能吃东西,可以先让孩子稍作休息,然后再帮他按摩后背。
如果孩子在呛奶后出现明显的青紫色,说明病情比较严重,此时要立即将孩子平躺在成年人的大腿上,身体向前倾斜,抱着孩子,使劲的拍打孩子的背部,或者是捏孩子的人,让孩子因为痛苦而哭泣,这样才能让奶水流出来。
在孩子出现呛奶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状况,如果孩子的哭声逐渐变小,并且脸色发紫,要立即拨打120,并进行心肺复苏,为孩子赢得最好的治疗时间。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