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教授您好,本患者一只小腿明显

会员75788543 56岁 已回复
陈教授您好,本患者一只小腿明显比另外一只小腿细了,小腿也有疼痛现象,偶尔还麻木,这个症状已经持续一年了,想咨询一下医生这个症状是不是肌肉萎缩?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赵文文 医师 齐河县人民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疾病
已帮助用户: 16099
指导意见:根据你描述的这个情况这样的情况有可能是属于肌肉萎缩。有可能有神经损伤。
有用0
关注
李春香 医师 阜城县崔庙卫生院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慢性支气管炎
已帮助用户: 65820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你的描述你的情况可能是肌肉萎缩,可能是由于腰椎骨质增生压迫神经造成的,可以口服活血通络的药物治疗如根痛平,天麻胶囊,双氯芬酸钠等。同时配合针灸按摩等治疗。建议检查腰椎ct,以明确诊断。平时要注意点,双下肢不要过度负重,避免过度弯腰,避免久站久坐,睡觉要睡硬板床。要经常用热水泡澡。
有用0
关注
尚秀英 医师 山东省禹城市张庄镇医院中医科
擅长:经性头痛,排卵期出血,月经过少
已帮助用户: 32065
指导意见:你这种情况怀疑是肌肉萎缩引起个的。建议及时去医院治疗。
有用0
相关问答

如果出现小腿肿,且并非对称性,只是其中一条腿水肿。有可能由于静脉曲张、脉管炎导致,还有一些人可能是由于存在痛风,导致一条腿肿胀,还有一些人也有可能是存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张博副主任医师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全膝关节、全髋关节置换术,交叉韧带重建及肩袖修补等IV级关节镜手术

如果患者小腿血栓治疗两周以上,D-二聚体正常,说明患者可以下地活动。医生指导病人在地面上活动时,要进行由轻到重的体能训练,包括慢走和踝泵锻炼。踝泵运动可以加快静脉回流,促进溶栓,减轻水肿。踝泵练习主要是将脚尖水平拉伸,保持10秒后勾回来。反复做这种下肢肌肉收缩的步行运动,效果是一样的。
慢走和踝泵运动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下肢肌肉的收缩来促进反流。这两种练习可以经常进行。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只腿的瘦腿针注射量不能太多,一因此通常一只腿注射1~2次即可。大多数情况下,瘦腿注射非常有效,看起来很快,伤口小,安全痛苦小。瘦腿针的成分是a型肉毒毒素,通过定点注射药物阻断腿部肌肉的神经传导,使之萎缩,有锻炼身体的效果,但效果并不永久。一次注射可维持6-8个月,一般每疗程连续注射3-4次,效果较好,可维持3-5年。注射瘦腿针后禁食辛辣刺激类食物,不要热敷、按摩、揉搓,防止药物扩散,最好能够按时到正规医美机构进行手术。

吕仁荣副主任医师整形美容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17
擅长:乳房的整形与重建、腹壁的整形与体型雕塑,头面部美容整形、面部血管瘤及色素痣和瘢痕的修复和烧伤后期的整形与修复及唇裂和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等常见疾病。

一只双眼皮变得不明显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来修复,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在做修复手术的时候需要选择正规的大医院,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来操作,能够使眼睛变得更大更加有精神,但是如果医生操作不当就有可能会导致局部留下明显的疤痕,会影响到个人的美观。双眼皮不明显多数是由于医生操作不当所导致的,还有可能是不加强护理工作所造成的。做完双眼皮手术之后需要注意眼部的卫生,注意多休息,不要经常看电子产品。

任冲副主任医师整形美容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任冲教授,从事整形美容行业二十余年,北京市首批美容外科注册执照的持有者(美容外科注册医师)。现任卫生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整形外科副主任医师,1997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同年至中日友好医院整形外科工作至今,2005年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专业硕士毕业,2007年日本东京大学附属病院形成外科访问学者。 师从中国著名整形专家张书云教授、宋业光教授、马海欢教授、光岛勋教授。在双眼皮、失败双眼皮修

小腿血管明显是因为病人患有静脉曲张,治疗方式都是一样的。可以采用穿戴弹力袜,弹力袜必须是医用的弹力袜,是分级压力的,从小腿到大腿压力越来越低,因为这样才能够将静脉内的血液通过压力泵入到深静脉,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病人的症状。还可以锻炼小腿的肌肉。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般情况下,患者小腿肿可能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导致的心力衰竭,所以在进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要进行积极的处理。
要想有效地防止心力衰竭,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目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有:药物、外科、血管介入三种,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进行预防和保健。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