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肠炎两天了,今天不拉

会员69459973 29岁 已回复
细菌性痢疾肠炎两天了,今天不拉了可以喝骨头汤和瘦肉粥之类的吗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王庆东 医师 聊城市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常见神经内科重症疾病的诊治。
已帮助用户: 64297
病例分析:你好,可以喝瘦肉粥,不能喝骨头汤,喝了会加重的
意见建议:目前肠道处于水肿阶段,需要喝粥养肠道
有用0
关注
张晓萍 医师 信丰县中医院中医科 二级甲等
擅长:漏肩风,面神经炎,蛇串疮
已帮助用户: 2499
问题分析:你还,应该多喝水,吃点清淡的食物,如(米汤、小米粥、馒头)。
意见建议:建议饮食应容易消化,富含营养,水分充足,无刺激,并少食多餐。
有用0
关注
李行鑫 主治医师 江西八景煤矿职工医院内科
擅长:原发性高血压
已帮助用户: 5048
问题分析:细菌性痢疾是有痢疾杆菌感染所致,主要表现为发烧、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纳差等症状。
意见建议:细菌性痢疾经积极治疗2天后尽管现在不拉了,但肠道炎症可能未完全恢复,所以建议仍给予抗炎治疗及注意饮食。饮食以易消化低脂流质为宜,“骨头汤”油水太多最好别食用,稀饭可以吃建议最好不放瘦肉。
有用0
相关问答

支持和对症治疗,腹泻次数多者,大便会带走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轻者可予口服补液盐,严重脱水者,可考虑静脉输液。可以吃一些抗感染的药物,或者是治疗肠道炎症的药物,如果说是长期性的问题,就需要喝中药来调理。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细菌性痢疾是志贺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多表现为发烧,腹泻,粘液脓血便。严重的还可以伴随全身毒血症,甚至出现中毒性脑病以及感染性休克。细菌性痢疾多发生于每年的七到九月份,常见青壮年以及学龄前的儿童。通过带菌的食物或者水进行传染。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一般情况下,婴儿细菌性痢疾多久能好要根据婴儿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如果病情较轻,通常3-5天能好;如果病情较重,通常7-10天能好。
细菌性痢疾一般是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性疾病,婴儿要通过饮食调理、生活护理、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如果婴儿细菌性痢疾的病情较轻,恢复会相对较快,如果病情较重,恢复会相对较慢。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一般情况下,婴儿细菌性痢疾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导致的肠粘膜受损,因此会出现大量的腹泻,但是一次大便的数量很小,主要是粘液脓血便,呈粘稠状,呈粘稠状,呈红色,少数会导致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症状是高烧、肢体发绀。腹泻引起的感染性休克需要立即进行抗休克。抗生素过敏的话,病情会迅速改善,主要是要清除病菌,在这种状态下要及时应用抗生素。多数肠炎患者都是不能使用抗生素的,否则会导致疾病恶化。如果孩子出现多次的拉肚子,尤其是宝宝,没有其它的征兆,只有大便的时候哭,这是很严重的一种征兆。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一般情况下,细菌性痢疾会出现宝宝大便时啼哭、大便颜色红、大便多、粘液等症状,说明是有细菌感染,要立即去看医生,晚上要去看儿科。如果精神和胃口还好,可以使用抗生素,首先是抗生素,第二种是抗生素,第二种是第三代的头孢菌素,这是婴儿最常见的药物。少数儿童出现轻微的临床表现,可以通过服用阿舒巴坦等的青霉素类抗生素,或应用这种含霉菌的抗生素或3代头孢杆菌,可以治愈,但是有一定的危险性,会很快发展成败血症、败血症,需要及时治疗。所以最好是三代头孢菌素,如果是比较灵敏的,一般在2-3日内就可以恢复。若对药品不敏感,则会使疾病恶化,因此要仔细地观察其效果,并适时应用抗生素。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抗生素治疗,早期用适当的可吸收的抗菌药物治疗,可明显减轻症状和减少志贺菌的排出。支持和对症治疗,腹泻次数多者,大便会带走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轻者可予口服补液盐,严重脱水者,可考虑静脉输液。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