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过速,呼吸紧张·

会员68239265 50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心跳过速,呼吸紧张·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怎么样积极消除··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陶新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肺气肿,呼吸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肺脓肿,急性呼...
已帮助用户: 178910
问题分析:您好!根据您所说的情况,心跳过速,呼吸紧张· 考虑与您的情绪有关的或是心脏疾病引起的。
意见建议:建议您可以去医院检查一下,避免存在心脏疾病的可能性。确诊后对症治疗,平时饮食要清淡,多休息,保持良好情绪。
有用0
关注
俞淼 主治医师 霍山县中医院中医科 二级甲等
擅长:酒精性肝病,感冒,哮喘,慢性结肠炎,酒精肝,老年人...
已帮助用户: 28018
问题分析:你好!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一、二次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劳累过度、运动力度大、熬夜、精神刺激、性生活过频、其它慢性病急性发作导致;如果‘心跳过速,呼吸紧张’症状是老毛病,那可能就是心脏病、或者是肺源性心脏、其它疾病;建议去医院看心内科医生即可。
意见建议:因为你提供的临床治疗太过于简单,所以我们不好提什么建设性治疗意见。
有用0
关注
彭红喜 医师 屯留县彭红喜中医诊所中医科
擅长:膝骨性关节炎,颈椎病,头痛
已帮助用户: 338
问题分析:您好,心跳过快呼吸紧张有好几种情况,有功能性,器质性情况不同。
意见建议:建议你注意观察,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心情舒畅,做好保暖,避免感冒和紧张。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冠心病患者心跳过速可以通过手术、使用药物等方式进行处理,具体内容如下:
冠心病的心动过速主要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第一种是冠心病的心肌缺血,在心绞痛的时候会有心绞痛的表现,窦性心动过速与胸痛等症状有关,这时候可以使用β受体阻滞药来降低心跳速度,降低心脏的氧消耗;冠状动脉狭窄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扩张的药物,适当的放入支架。此外,冠心病的病人还会出现心律不齐,会导致心动过速,特别是伴有房频,阵发性房颤,心房扑动等。这些病人应采用稳态心率,如β-阻断剂的倍他洛克,钙离子阻断剂的地尔硫卓进行治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心率过速主要是看有没有发烧,有没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有贫血、心力衰竭、嗜铬细胞瘤等,有没有精神紧张等,再结合发病的时间,有没有诱因,有没有伴发的症状,可以考虑是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早搏等,建议在心率过速的同时进行一次静息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以确定下一步的处理方案。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窦性心跳过速是比较危险的。
窦性心动过速是指窦性心率在100~150次/分之间,出现心慌,乏力等症状,但并不会对心肌供血造成严重的威胁。长期出现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肥大,心肌劳损等。因此出现心动过速时,首先要明确病因,感冒发烧、喝酒、情绪激动是导致心动过速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导致的心动过速,一般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长期出现心动过速,要考虑是否存在甲亢。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跳过速胸闷可以通过日常护理、使用药物等方式进行治疗。
病人调整心态,放松精神,消除顾虑。多做户外活动,但要避免剧烈活动,胸闷病人一般都是体质欠佳造成的,因此要加强体质、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自主神经的调控功能。食疗并不能彻底根治疾病,因此患者可以选择药物,这是针对特定的人群,特别是心悸、胸闷、易汗、喜长出气的病人可以服用安定等药物。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引起心跳过速的原因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心理性的因素,比如:喝咖啡、喝酒、喝浓茶、抽烟、情绪波动过大等。如果是由于生理性因素导致,病人要尽量避免这些诱发心跳过速的因素就可以。如果是病理性因素:某些心脏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精神疾病,或者是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组胺药物,贫血、发烧等疾病导致。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一般情况下,心律失常心跳过速可能是心脏舒张期时间较长引起的,具体内容如下:
如果患者心脏舒张期的时间比较长,可能会导致患者心肌出现缺氧、缺血等情况,从而使心脏代偿性地增加供血量,出现心肌异常收缩的现象,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跳过速的症状。因此,患者需要及时就诊,可以遵医嘱使用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药物进行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