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症状是什么?

会员58474410 5岁 已回复
我儿子最近一直都有点拉肚子的症状的但是我一直都以为是吃坏了什么马上就会好的吧但是郁闷的已经持续了要两周的时间了都还是没有一点好转的而且每次拉肚子的都特别的夸张地去厕所的次数频率变得很高的我了解了一下说有可能是细菌性的痢疾的也不知道是不是的
请问细菌性的痢疾怎么办翱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范哲一 内科
擅长:脑萎缩、癫痫病、帕金森
您好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常见多发性消化道疾病治疗本病宜分辩寒热审查虚实消导固涩调理脾胃析因论治增强疗效1:敷脐疗法处方:吴茱萸80克苍术70克肉桂、枯矾各30克白胡椒20克用法:药研细末每取5~7克加陈醋适量调成糊状涂敷脐部伤湿膏固定日换1次5次为1疗程
有用0
莫语芙 外科
擅长:心胸外科,骨科
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常见多发性消化道疾病治疗本病宜分辩寒热审查虚实消导固涩调理脾胃析因论治增强疗效1:敷脐疗法处方:吴茱萸80克苍术70克肉桂、枯矾各30克白胡椒20克用法:药研细末每取5~7克加陈醋适量调成糊状涂敷脐部伤湿膏固定日换1次5次为1疗程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婴儿细菌性痢疾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导致的肠粘膜受损,因此会出现大量的腹泻,但是一次大便的数量很小,主要是粘液脓血便,呈粘稠状,呈粘稠状,呈红色,少数会导致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症状是高烧、肢体发绀。腹泻引起的感染性休克需要立即进行抗休克。抗生素过敏的话,病情会迅速改善,主要是要清除病菌,在这种状态下要及时应用抗生素。多数肠炎患者都是不能使用抗生素的,否则会导致疾病恶化。如果孩子出现多次的拉肚子,尤其是宝宝,没有其它的征兆,只有大便的时候哭,这是很严重的一种征兆。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细菌性痢疾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以引发感染性休克或者中毒性脑病。细菌性痢疾,简称痢疾,又称志贺菌病,是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性疾病。志贺菌经消化道感染人体后,引起结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并释放毒素入血。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细菌性痢疾都有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症状,需反复多次做大便的细菌培养,排除各种特异性结肠炎如菌痢等,方可确诊此病。痢疾需要抗菌素治疗,主要以补充盐和水分为主。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症状是腹痛、里急后重、腹泻、大便中混杂有粘液脓血等。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的,可以选择三代头孢地尼,也可以选择喹诺酮类,但是18岁以内的儿童不能服用喹诺酮类药物,可以服用复方黄连素片或盐酸小檗碱片。如果经常出现腹泻,也要避免出现脱水的情况,可以服用一些补液盐,同时要注意饮食的清洁,并且要在饭前和饭后洗手。

刘正新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长期从事内科消化专业临床工作,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于胃肠病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从事消化内窥镜工作十余年,能熟练的进行各种内镜的诊断及治疗。主要科研方向是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通常情况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症状表现。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是小儿较常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由痢疾杆菌所致,患者如果被痢疾杆菌感染,一般会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典型的临床症状,建议患者出现症状后,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因病情的延误,可能会导致病情的加重。

刘正新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长期从事内科消化专业临床工作,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于胃肠病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从事消化内窥镜工作十余年,能熟练的进行各种内镜的诊断及治疗。主要科研方向是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如发热、恶心、呕吐、乏力、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为水样便或糊样便,可混有黏液甚至带脓血,次数频繁可达十余次。严重者表现为全身毒血症状,如高热、呼吸衰微甚至昏迷。细菌性痢疾是志贺菌属即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