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经常脸色不好虚汗,稍微运动就流汗,每天精神不好...

会员37914685 17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肾虚经常脸色不好虚汗,稍微运动就流汗,每天精神不好,应该怎么办啊,吃什么药可以治疗,大概多久可以恢复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张佑 主治医师 唐山市中医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肺病科常见病慢性咽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
已帮助用户: 69261
问题分析:你好;出虚汗有可能是体虚的表现,也有可能是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出汗过多会导致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流失和电解质失衡。
意见建议:建议还是 先到医院进行检查,再针对自身的情况,该补该的补,该调理的调理。
有用0
关注
张焕强 医师 盱眙县中医院中医科 二级甲等
擅长:针灸减肥、
已帮助用户: 34048
问题分析:青少年得肾虚一般多是由于经常频繁手淫或者性生活频繁等所致,主要是肾精不断的亏虚。
意见建议:最好是看看中医,服用补肾的中药汤药治疗,可以配合服用些复方玄驹胶囊,效果最好。
有用0
关注
潘惠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卫生院其他 一级甲等
擅长:综合
已帮助用户: 33139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提供的病史资料分析,出虚汗四肢无力,身体不干活出汗特别严重,
意见建议:四肢无力酸疼。需要注意上呼吸道感染、 低血糖及排除肺结核等疾病可能,通过医院体查、验血、X线等检查确诊。
有用0
相关问答

脸色不好可能是肝不好,也可能是肾脏不好,气血不足。如果干不好,会出现乏力、纳差、厌油、恶心、腹胀等症状。肾脏不好引起的脸色不好,一般会伴随腰膝酸软、腰痛、下肢水肿、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怕冷怕寒等症状。如果是因为气血虚而出现的脸色不好,会出现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四肢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唇甲无色等。因此要及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王东主任医师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4
擅长:肝癌,门静脉高压症,胰腺癌,黄疸,腹腔肿瘤

失眠发黄最重要的是调理失眠。具体方法包括:
注意饮食清淡,尽量不要吃太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合理安排膳食,多吃补气养血的食物,如红枣、黑豆、鱼、牛奶等。调理面色发黄的症状。注意适当的运动,保持放松的心态,有助于睡眠。必要时可口服调神药、补气养血药。比如安神补脑。平时多吃坚果,合理安排作息,避免疲劳,不要经常熬夜。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怀孕脸色不好可能是内分泌失调、贫血、失眠等原因导致的。
1.内分泌失调:孕妇出现色斑、皮肤粗糙是因为内分泌失调,或者是因为体内的荷尔蒙水平不稳定造成的,所以孕妇可以用黄瓜片、土豆片等来缓解自己的色斑。
1.贫血:还有就是孕妇在怀孕期间营养不足引起的,如果怀孕期间有贫血,可以多吃菠菜、动物肝脏等富含铁质的食品,多吃鸡蛋、肉类,晚上多吃些可以补充身体的养分,防止皮肤变白。
3.失眠:还有就是由于怀孕期间的女人身材比较臃肿,很容易出现失眠的情况。

张露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围产期保健,妊娠合并症,子痫前期,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胎儿异常,双胎妊娠,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以及妇科恶性肿瘤。

区分汗出是属虚还是实,需要结合全身状况。如果孩子全身是热象,比如发热、汗出、烦躁、舌红、苔黄、咽干咽痛,小便黄,大便干,则出汗为实。若孩子全身乏力、疲劳、胃口不佳、精神萎靡、舌苔白、小便清,则出汗为虚。所以一定要判断准确,对症治疗。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失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失眠可以通过服用一些中药来治愈。如果效果不好,也可以用一些镇静安眠药治疗。常用的是苯二氮卓类的劳拉西泮、地西泮和阿普唑仑,以及非苯二氮卓类,
2.睡眠不好应该通过日常生活方式的调整来改善。首先,睡前尽量不要做剧烈运动,晚餐不要吃太多,尽量不要喝咖啡和浓茶,尽量不要看手机,这样容易刺激大脑神经。
3.睡前可以洗个热水泡泡浴缓解紧张的神经,按摩头皮,喝一杯牛奶促进睡眠,或者听一些舒缓的音乐。
4.白天可以做户外运动,增强体质。不要午睡太久。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小孩脸色不好,出现面色焦黄,没有光泽或者发白,考虑是贫血或者营养不足的表现,可能会出现,体内缺乏钙,锌或者其他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以带孩子去医院做一下全面的检查,最主要查一下血常规,如果有贫血的话,要给孩子吃点治疗贫血的药物,同时也查一下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