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宝宝二十多天了我想问一下羊奶粉给宝宝吃怎么样

会员27661919 0 已回复
我宝宝二十多天了我想问一下羊奶粉给宝宝吃怎么样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范顺阳 副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 三级甲等
擅长:先天性心脏病、单心室、完全性大动脉扭转、右位心、右...
已帮助用户: 8360

指导意见:羊奶粉不仅营养全面,而且极易消化吸收,羊奶的脂肪球大小与人奶相同,临床证明上皮细胞生长因子可修复上鼻、支气管、胃肠等黏膜,对患呼吸道、胃肠道疾患的婴幼儿羊奶无疑是最佳食疗奶品了。 婴儿期是人生的最关键时期,特别是早产、体弱、易患病的婴儿,因自身抵抗力差,就更应用母奶或与母奶最接近的羊奶喂养。
有用0
相关问答

宝宝长期喝羊奶粉是会上火的。
羊奶粉富含动物蛋白,喝羊奶粉后,人体为了全面吸收利用羊奶粉中的营养成分,会大量消耗体内水分,从而导致水分供应不足造成局部脱水现象。
上火症状通常表现为口干、眼屎多、小便黄或便秘的情况,在喝奶粉之后,家长一定要给宝宝及时漱口,这样可以有效预防羊奶物质残留在口腔里面繁殖细菌,可以预防出现口臭。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宝宝喝羊奶粉也会有可能过敏的。一般来说,羊奶含有酪蛋白含量少,其乳清蛋白最接近母乳,所以相比牛奶来说发生过敏的相对少一些,但并不是说喝羊奶粉就一定会不过敏。实际上,羊奶跟牛奶有大概40~60%左右的交叉过敏可能性,所以高敏体质的孩子,特别是牛奶蛋白过敏的孩子,喝羊奶粉也可能会过敏,要密切观察,看具体情况,个体差异比较大。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长期单纯的饮用羊奶,会引起营养性贫血,而单纯的牛奶不会。虽然目前羊奶粉有添加一些防止贫血的营养成分,但制作工艺远不及牛奶的制作工艺时间长,而且临床的验证案例也较牛奶粉少。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不满4个月的婴儿不能吃辅食,不能从食物中补充叶酸,因此,在给婴儿选奶粉时要特别慎重。羊奶是比较好消化的,宝宝对羊奶的消化率高达百分十九十多,这样奶粉就不会被浪费掉,羊奶可以增加宝宝的抵抗力,羊奶中含有着母乳中的活性因子,与母乳很相似,所以可以提高宝宝的免疫力。羊奶中含有着脂肪球,而且宝宝们更容易吸收,在吸收之后就不会出现便秘的情况,也不会发胖。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宝宝吃羊奶粉比较好。
羊奶的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与牛奶是非常接近的,但是与母乳有着非常大的不同,甘氨酸色氨酸,半胱氨酸所占的比例是比较低的,并且蛋氨酸的比例比较高。羊奶含有丰富的乳清蛋白,牛奶中没有。羊奶中的蛋白质含量比牛奶高82%,而且更容易吸收。羊奶有乳铁蛋白,牛奶没有。羊奶的脂肪链短,只有牛奶的1/3,更容易吸收。羊奶的蛋白凝块细而软,牛奶的蛋白凝块粗而硬。羊奶的脂肪为不饱和脂肪,牛奶的脂肪为饱和脂肪。绵羊奶中还含有大量中短链的饱和脂肪酸,更利有利于乳糖的吸收,更有利于轻度的乳糖不耐受。羊奶粉当中最大的缺点就是叶酸的含量偏低,如果长时间的食用有可能会出现叶酸缺乏,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如果选择羊奶需要补充叶酸,平时还要注意蔬菜水果的摄入,注意辅食的多元化。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一般来说羊奶和牛奶的营养价值都很高,但适合不一样体质的宝宝,建议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羊奶或者牛奶。
从营养学角度上讲,羊奶粉并不比牛奶粉有任何优势,从预防或治疗过敏角度讲,羊奶中蛋白质与牛奶蛋白有高达92%以上的相似性,所以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不能换成羊奶粉食用。在同样重量下,牛奶比羊奶的营养成分稍高一些,羊奶的蛋白质比牛奶少一半,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两者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羊奶比牛奶容易消化,婴儿对羊奶的消化率可达94%以上,如果孩子消化功能不太好,可以选择羊奶。如论是羊奶还是牛奶,在制成婴儿奶粉的过程中,都是尽力去模仿母乳的成分的。
注意事项及禁忌:羊奶和韭菜(或菠菜)不能一起吃。牛奶和巧克力不能同时让宝宝吃。

王志新主任医师儿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急性呼吸道感染。 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及哮喘。 消化道相关便秘腹泻及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