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卫校傅祥芳治甲减怎么样?

会员19528852 56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邵阳卫校傅祥芳治甲减怎么样?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倪仲举 山东齐鲁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内科、尤其擅长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 66481
问题分析: 目前甲减的治疗,单纯西药是替代疗法,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结合中药治疗部分患者可以治愈,建议你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
有用0
谷永进 主任医师 内科
擅长: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治疗
问题分析:您好,甲减的发病诱因有很多种,不同的发病诱因治疗的方案也不一样。治疗讲究对症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结合每个患者的详细情况,来选择对的治疗方案,才会有明显效果。盲目治疗,极大程度上会错失最佳的治疗时间,导致病情加重。
意见建议:建议您及时的到正规的医院去检查,针对治疗,以免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祝您早日康复!
有用0
李继华 医师 内科
擅长: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炎、桥本氏病…
已帮助用户: 2
问题分析:甲减患者的身体产热量下降,免疫力及抵抗力较差,比一般的人更容易受寒感冒,所以也就更应当注意防寒保暖。甲减患者由于黏液性水肿常常手足肿胀、身体发胖,咸的食物会引起水、钠潴留而加重水肿。虽说甲减患者不像肾病患者那么严格要求限制食盐的摄入,但也要少吃偏咸的食品如腌制的咸菜等。
意见建议:甲减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特别是在疾病的较早期。甲状腺呈弥漫性肿大,两侧对称,多一侧稍大,表面光滑或有结节,质地较硬。呈橡皮样硬度,多无疼痛过轻微疼痛。偶有压迫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颈部压迫感、声音嘶哑等。约50%病人甲状腺功能正常。
有用0
相关问答

甲减中成药治疗通常有助于缓解症状,但可能无法完全治愈疾病。
如果患有甲减,通常可以通过服用中成药来缓解,但通常不能完全治愈疾病。如果患者有怕冷、疲倦、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嗓子嘶哑等症状,通常可以辨证使用中成药,以调理身体,缓解不适。但在治疗甲减时,主要是通过外源性的甲状腺激素来进行治疗,主要是用优甲乐,以使保持甲状腺功能在正常范围内。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甲减严重了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甲减严重了会出现黏液性水肿性昏迷,主要表现为嗜睡、精神异常、木僵、昏迷、皮肤苍白、体温低、心跳过缓、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症状。当出现上述症状时,要积极通过以下方式治疗:1、首先要排除引起病情恶化的因素,例如感染。2、静脉内注射甲状腺激素是补充甲状腺激素的最佳选择。3、保持呼吸道畅通、输氧、保暖。4、要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5、根据补液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甲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所致的一种全身代谢减低综合征。主要表现以代谢率减低和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为主。乏力心慌可能是贫血,或者是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的,不一定是甲减,去医院做个心电图,甲状腺功能检查,血常规。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

中医治甲减能减轻甲减患者畏寒、无力、困倦等部分症状,但不能对甲减进行病因方面的治疗。
甲减患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和贫血,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营养支持会导致并发症发生。甲减多因本身合成甲状腺激素太少所致,由此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的低代谢症状,因此,治疗就是外源性地补充甲状腺激素的需要,常用药有左甲状腺素钠片等,左甲状腺素钠片初治时应从小剂量入手,循序渐进地增加剂量,直至甲功恢复正常。服用期间不要让病人吃辛辣食物,以免影响疗效。甲功恢复正常后,每6个月至一年检查甲状腺功能,观察现有药物剂量能否保持甲状腺功能正常。如果已经出现了甲亢症状就应该及时服用抗甲状腺药和降钙素原进行对症处理,否则会影响病情发展。甲减病人应引起重视甲减属于终身性疾病,需终生服药治疗,不能随便停药。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甲减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对健康的危害是很大的,是需要及时的规范的治疗的,对孩子的健康危害是很大的,需要引起重视的,建议带孩子到内分泌科就诊,需要及时的补充,定期复查甲状腺激素,根据检查结果来调整药物的剂量。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甲减可不可以恢复是要依照它的发病原因,不同的是有差异的,如是一过性的甲减,原因是甲状腺炎引起来的甲减,经过甲状腺素治疗以后可以恢复,不再复发,这种就是可以恢复。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