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治疗甲亢呢?

会员18735864 19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中医如何治疗甲亢呢?六年前得的甲亢,之前用过赛治,但效果不好,一个月前在县医院检查的结果是 项目 结果 参考值 单位 FT3 2.47 1.8-4.6 pg/ml FT4 9.46 ↓12-22 pmol/l THS 1.59 0.27-4.2 μIU/ml 不知道现在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呢?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中医治疗甲亢怎么样?效果好不好?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赵萍 医师 内科
擅长:甲状腺结节、甲亢、甲减、桥本氏病等
已帮助用户: 179563
问题分析:您好,甲亢是一种危害很大的疾病,人们只有做好甲亢的预防,才能有效减少甲亢发生,因此大家要了解预防甲亢的方法:1、注意饮食:人们在生活中只有做好这一点,才能减少甲亢的发生,沿海地区应注意膳食中含碘食物,建议勿用高碘饮食,防止碘甲亢;内陆地区(缺碘地区)补碘日期应有限制,服用甲状腺片剂也应有时限。2、病因预防:如不吃含碘高的食物药物。3、避免精神刺激:人们应该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陶冶情操,平衡心理。4、普查身体健康时,应加测甲状腺B超或甲状腺功能以早期发现甲亢患者,被动发现甲亢患者时,病情
意见建议: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一方面要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另一方面又需要加强自己的身体锻炼,增强自己的体质,还有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对于甲状腺疾病的治疗也有重要意义,最后,也祝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有用0
李继华 医师 内科
擅长: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炎、桥本氏病…
已帮助用户: 2
问题分析: 你好,中医治疗甲亢目前还是比较安全的,并且不正确的使用一些甲状腺制剂或者是含碘制剂常常会引起病情的加重或复发,因此要注意选择药物治疗时应在专家的指导下用药。
意见建议:建议可以采取中医方法,从中医观点来说,食物选择有滋阴功效的,如龟、鳖、水鸭等,少吃温热、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公鸡等。
有用0
相关问答

中医治疗甲亢病通常是采用理气舒郁、化痰消炎等方法。
甲亢在中医学中属于“瘿症”的范畴。中医上一般分为肝郁气滞、肝郁化火、气滞痰凝、气阴两虚等类型。因此,需要进行辨证治疗。中医治疗甲亢讲究的是理气舒郁,化痰消炎,痰结血瘀的治疗以理气活血、化痰消炎为主,而肝火旺盛型则以清肝泻火为主,而心肝阴虚型则以滋阴养精,宁心柔肝为主。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小孩得甲亢,治疗方法就是服用抗甲状腺的药物,因为小孩还比较小,一般规律治疗,一年半到两年,是可以治好的。但是如果超出18个月没有好的话就需要马上去医院进行手术。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甲亢是一种甲状腺疾病,容易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一般情况下,甲亢不是恶性疾病,一般可以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是甲巯咪唑,或是丙基硫氧嘧啶。患者用药的时候,要注意饮食,少吃高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在服用口服药物的时候还要尽量避免抽烟喝酒,不要过度劳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精神状态。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一般来说,妊娠甲亢可以服用少量的抗甲状腺药物,具体内容如下:
比较常用的是丙硫氧嘧啶,孕妇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如果出现发痒、关节疼痛、腹泻等症状,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平时要保证足够的休息,多补充营养,尤其是应该多吃含钙量高的食物,比如乳制品、豆类、蛋类等。
注意阴部卫生,穿柔软、透气良好的内裤,并勤洗勤换,有助于防止感染。避免劳累,避免进行过多体力劳动。同时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张露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围产期保健,妊娠合并症,子痫前期,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胎儿异常,双胎妊娠,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以及妇科恶性肿瘤。

甲亢指的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通常情况下,中医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有一定的效果。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指甲状腺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引起的甲状腺毒症,主要表现为多汗、不耐热、心悸等,中医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能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因此中医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有一定的效果。
建议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可以按照医嘱使用丙硫氧嘧啶片、甲硫氧嘧啶片、甲巯咪唑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甲亢目前还不能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所以还不能完全治愈,但临床上也有部分甲亢是可以治愈的。甲亢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抗甲状腺药物治疗、131I治疗和手术治疗,这三种治疗方式各有优缺点。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