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梗塞应该怎么办

会员11152571 46 已回复
脑血管梗塞应该怎么办。8月发病,头晕,嘴歪,腿没劲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治疗2个月,效果不好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想得到教授的治疗化验、脑血管梗塞应该怎么办
医生回答共6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武听兰 内科
擅长:脑血管疾病,神经内科
急性脑梗塞的特点是 “障碍与疾病共存”, 采取个体化的方案,循序渐进。除运动康复外,尚应注意言语、认知、心理、职业与社会等的康复。已证实一些药物,如溴隐亭等对肢体运动和言语功能的恢复作用明显,巴氯芬对抑制痉挛状态有效,由小剂量开始,可选择应用。可乐定、哌唑嗪、苯妥英钠、安定、苯巴比妥、氟哌啶醇对急性期的运动产生不利影响,故应少用或不用。
有用0
雷振轩 中医科
擅长:中医、骨伤、按摩
一般出现脑梗塞的病人,前期应该有高血压病和高血脂病, 少吃高脂的东西,多吃些清淡的, 按时服用降脂和降压药物, 在医院正规溶栓治疗也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希望你早日康复!!!
有用0
赵云卓 儿科
擅长:小儿脑瘫、水痘、小儿眼科
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康复实质是“学习、锻炼、再锻炼、再学习”,要求患者理解并积极投入。在急性期,康复运动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反射活动,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其次才是加强肌肉力量的训练。
有用0
姜项禹 中医科
擅长:中医儿科,中医内科
经实践证明对治疗脑梗塞效果很好,可以大大降低脑梗塞的病残率.宜于早期应用,每日一次,10次为1疗程,每次吸氧时间90~110分钟,必须在密闭加压舱进行,受条件限制.
有用0
戴听蓉
擅长:中医、骨伤、按摩
你好,脑梗塞的治疗方法急性脑梗塞患者,只要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血压值平稳,病情不再发展, 48小时后即可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康复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进行
有用0
莫绿春 其他
擅长:饮食营养、不良嗜好
已帮助用户: 220863
调节血压,控制高血脂,高血糖 目的是控制发病的危险因素.但血压过高的不要降压太快;血压过低时适当给予提高.脑梗塞病人往往血糖高,对治疗不利,必须积极控制.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来说,脑血管梗塞病情是否严重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脑血管梗塞一般指脑梗,是由于脑部组织缺血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主要有一侧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症状。如果梗塞的面积比较小,通常不严重。如果出现大面积的脑梗死,就比较严重,甚至可能会危机患者生命,建议患者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影响身体健康。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属于一个比较难以完全治疗好的情况,因为它的时间周期比较长一些,主要还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进行治疗,大多数还是需要考虑用一些调整之类的药物。要积极的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的平稳,同时应用一些扩张脑血管药物改善症状。

黄世昌副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及躯体形式障碍等情绪性疾病

得了脑梗塞是可以治疗的,如果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就有痊愈的可能性,如果是比较严重的脑梗塞,有可能会留下后遗症。可以去正规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扩血管药物和营养脑细胞等药物输液治疗,多喝水,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和新鲜的蔬菜水果。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颅内血管痉挛会导致血管的收缩变细,从而影响脑的供血,引起脑供血不足,也可以服用尼莫地平,能够缓解血管痉挛,如果目前症状特别严重,可以进行静脉泵入尼莫地平,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另外可以多做颈部和枕部的热敷以及按摩处理,并且好好休息,避免熬夜和劳累,保证充足睡眠,这样也对于促进恢复有帮助,同时还可以服用丹参片,脑心通胶囊等。

黄世昌副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及躯体形式障碍等情绪性疾病

出现了脑血管痉挛的状况,这是指颅内动脉的持续性收缩状态。这是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常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的血液及其降解产物是导致脑血管痉挛主要的原因,要到正规的医院,神经外科去诊治,要查明出现这种症状的原因,依照病因对症治疗。

廖张元副主任医师内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脑供血不足、脑梗塞及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侧重神经介入治疗

通常情况下,脑血管可以做支架。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临床上,特别是在脑动脉或由颅内动脉发出的近端、椎基底动脉严重狭窄超过70%时,发生过短暂脑缺血的病人,尽管服用了抗血小板治疗和其它药物,但仍然复发,甚至病情恶化,或者是有可能发生脑梗塞的患者。一般都建议行脑动脉支架术。手术后要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