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心肺复苏后造成缺氧性脑病。三个月后出现躁狂,幻想症。

会员2557242 51-65 已回复
突发性心梗,呼吸。心跳停止1小时18分钟,在此时间里行心肺复苏术未间断,电击除颤12次恢复自主呼吸心跳。住ICU16天,后4天高压氧治疗后苏醒。现在意识不清,脑CT等未见异常。在最近几日内出现躁狂。幻想。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刘英新 医师 威县七级中心卫生院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胃、十二指肠溃疡,面神经炎,低血压
已帮助用户: 323988
指导意见:您好,鉴于患者的情况,建议就诊医院复查,了解治疗的效果和恢复情况,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由于不同的患者的病情不同,药物治疗方面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建议自行的用药,以免引起危险。
有用0
关注
尹建勋 河北省威县贺营乡卫生院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胃肠疾病
已帮助用户: 105422
您好,鉴于患者的情况,建议就诊医院复查,了解治疗的效果和恢复情况,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由于不同的患者的病情不同,药物治疗方面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建议自行的用药,以免引起危险。希望我的回答给您带来帮助,祝您健康。
有用0
相关问答

急性呼吸衰竭的病人,经常会出现心跳停止的情况,如果心脏停止供血,那么大脑就会出现缺血缺氧,5分钟之后,就会出现器质性的损伤,从而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在治疗上,要尽快恢复血液循环,确保大脑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给予高压氧,并给予依达拉奉、大剂量维生素C等清除自由基、减少脑损害的药物。另外还可以服用奥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等营养神经促进脑代谢的药物。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来说,心肌梗塞患者也是可以做心肺复苏。
心梗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并发症有很多种,例如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栓塞、心肌机械并发症,如游离壁破裂,室间隔穿孔,腱索断裂等,都会引起心肌梗塞、心悸、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梗是最有可能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的疾病。患者需要高度警惕,另外建议平时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忌烟酒,保持充足的睡眠,少熬夜。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肺复苏会造成骨折。
做心脏复苏手术,有一定几率导致骨头断裂。因为在进行心脏复苏的过程中,一般都会进行胸部按压,而胸部的下方则是胸部的下方。要达到5-6CM的程度,就可以了。对于身体较为消瘦的人,或是年龄偏大的患者,有骨质疏松症,进行胸部按压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肋骨断裂的情况。但不用过于紧张,积极配合治疗即可。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肺复苏术简称CPR,是针对骤停的心脏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目的是为了恢复患者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
在进行人工心肺复苏的时候,进行心脏按压,按压的深度的上限至少需要5个厘米,应该避免超过6个厘米。按压深度不应超过6个厘米,因为超过此深度,有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对于儿童按压深度约为胸部前后径的1/3,大约相当于婴儿4个厘米,儿童5个厘米,对于青少年系采用成人的按压深度5到6个厘米之间,按压的频率100到120次每分之间。
心肺复苏最主要的是要早期处理,因为时间就是生命。对于心肺复苏,目击者看到病人摔倒,首先应判断病人没有心跳、脉搏,即大动脉搏动消失,就要立刻进行心肺复苏。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来说,心肺复苏首选药有以下这些:
1.肾上腺素,能增强心脏收缩,加快心跳,增加心排血,一次服用1mg。
2.阿托品,对迷走神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促进窦房结的刺激,促进房室传导。
3.利多卡因能控制心脏的不正常,并能将粗糙的波形变为细长的波形。
4.洛贝林、尼可刹米,是一种能刺激延髓呼吸的中枢的中枢神经。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根据美国心脏协会的2015标准,在医院外进行个人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如下:第一,胸外按压,急性呼吸、心跳骤停后,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按压的位置是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在胸骨的中下1/3的位置,按压的次数为100-120次/分钟,成人5-6cm,小孩需要胸廓的1/3。胸部按压要迅速,用力,不间断。第二,开放气道,让病人平躺,按住额头,扬起下巴,尽可能打开颈部气路,清除口腔中的分泌物,痰液和义齿。第三,人工呼吸,以30:2的比率进行胸部按压。当实施CPR的时候,就必须主动求助,其中就有120紧急救援。在病人恢复知觉之前,必须持续地实施CPR,直至病人的意识清醒过来。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