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知识手册

鱼腥草

核准日期:2007年07月10日

收藏

药品名称:

鱼腥草 药典

HERBA HOUTTUYNIAE 药典

Yu Xing Cao

猪鼻草;蕺菜;臭灵丹;臭菜;侧耳根;

所属类别:

中药 >> 中药饮片 >> 清热药 >> 清热解毒药

古籍出处:

《名医别录》

基原:

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迅速洗净,切段,晒干。生用。

炮制:

鲜鱼腥草 除去杂质。
干鱼腥草 除去杂质,迅速洗净,切段,晒干。

性状:

鲜鱼腥草 茎呈圆柱形,长20~45cm,直径0.25~0.45cm;上部绿色或紫红色,下部白色,节明显,下部节上生有须根,无毛或被疏毛。叶互生,叶片心形,长3~10cm,宽3~11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绿色,密生腺点,下表面常紫红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具鱼腥气,味涩。
干鱼腥草 茎呈扁圆柱形,扭曲,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质脆,易折断。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穗状花序黄棕色。

贮藏:

干鱼腥草置干燥处;鲜鱼腥草置阴凉潮湿处。

药性:

辛,微寒。归肺经。

应用:

1.肺痈吐脓,肺热咳嗽
本品寒能泄降,辛以散结,主入肺经,以清解肺热见长,又具消痈排脓之效,故为治肺痈之要药。用治痰热壅肺,胸痛,咳吐脓血,常与桔梗、芦根、瓜蒌等药同用;若用治肺热咳嗽,痰黄气急,常与黄芩、贝母、知母等药同用。
2.热毒疮痈
本品辛寒,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消痈排脓,亦为外痈疮毒常用之品,常与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等同用;亦可单用鲜品捣烂外敷。
3.湿热淋证
本品有清热除湿、利水通淋之效,善清膀胱湿热,常与车前草白茅根、海金沙等药同用,治疗小便淋沥涩痛。
此外,本品又能清热止痢,还可用治湿热泻痢。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用法用量:

煎服,15~25g。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散热毒痈肿。”
2.《本草经疏》:“治痰热壅肺,发为肺痈吐脓血之要药。”
3.《分类草药性》:“治五淋,消水肿,去食积,补虚弱,消臌胀。”

化学成分:

本品含鱼腥草素、挥发油、蕺菜碱、槲皮苷、氯化钾等。

药理作用:

鱼腥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流感杆菌、卡他球菌、伤寒杆菌以及结核杆菌等多种革兰阳性及阴性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用乙醚提取的非挥发物,还有抗病毒作用。本品能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有抗炎作用。所含槲皮素及钾盐能扩张肾动脉,增加肾动脉血流量,因而有较强的利尿作用。此外,还有镇痛、止血、促进组织再生和伤口愈合以及镇咳等作用。

不良反应:

鱼腥草素的副作用一般轻微,口服有鱼腥味,肌内注射时少数病人局部疼痛。阴道内给药时,个别病例会出现阴道充血,上述反应停药后均消失。另有报道,少数患者应用鱼腥草注射液有引起大疱性药物性皮炎、末梢神经炎等,甚或导致过敏性休克,乃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