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知识手册

野菊花

核准日期:2007年07月10日

收藏

药品名称:

野菊花 药典

FLOS CHRYSANTHEMI INDICI 药典

Ye Ju Hua

所属类别:

中药 >> 中药饮片 >> 清热药 >> 清热解毒药

古籍出处:

《本草正》

基原:

为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的干燥头状花序。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江苏、四川、安徽、广东、山东等地。秋、冬二季花初开时采摘,晒干,生用。

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直径0.3~1cm,棕黄色。总苞由4~5层苞片组成,外层苞片卵形或条形,外表面中部灰绿色或浅棕色,通常被白毛,边缘膜质;内层苞片长椭圆形,膜质,外表面无毛。总苞基部有的残留总花梗。舌状花1轮,黄色至棕黄色,皱缩卷曲;管状花多数,深黄色。体轻。气芳香,味苦。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药性:

苦、辛,微寒。归肝、心经。

应用:

1.痈疽疔疖,咽喉肿痛
本品辛散苦降,其清热泻火、解毒利咽、消肿止痛力胜,为治外科疔痈之良药。用治热毒蕴结,疔疖丹毒,痈疽疮疡,咽喉肿痛,均可与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等同用,如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2.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本品味苦入肝,清泻肝火;味辛性寒,兼散风热,常与金银花、密蒙花、夏枯草等同用,治疗风火上攻之目赤肿痛;若与决明子同用,可用治肝火上炎之头痛眩晕。
此外,本品内服并煎汤外洗也用治湿疹、湿疮、风疹痒痛等。

功效:

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外用适量。

鉴别用药:

野菊花与菊花为同科植物,均有清热解毒之功,但野菊花苦寒之性尤胜,长于解毒消痈,疮痈疔毒肿痛多用之;而菊花辛散之力较强,长于清热疏风,上焦头目风热多用之。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治痈肿疔毒,瘰疬眼瘜。”
2.《本草汇言》:“破血疏肝,解疔散毒。主妇人腹内宿血,解天行火毒丹疔。洗疮疥,又能去风杀虫。”
3.《本草求真》:“凡痈毒疔肿,瘰疬,眼目热痛,妇人瘀血等证,无不得此则治。”

化学成分:

本品含刺槐素-7-鼠李糖葡萄糖苷、野菊花内脂、苦味素、挥发油、维生素A及维生素B1等。

药理作用:

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痢疾杆菌、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以及钩端螺旋体均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野菊花有显著的抗炎作用,但其所含抗炎成分及机理不同,其挥发油对化学性致炎因子引起的炎症作用强,而其水提取物则对异性蛋白致炎因子引起的炎症作用较好。此外,尚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

不良反应:

少数患者口服野菊花煎剂或醇浸膏可致胃部不适、胃纳欠佳、肠鸣、便溏等消化道反应。注射液肌注亦有偶尔引起轻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