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知识手册

山慈菇

核准日期:2007年07月10日

收藏

药品名称:

山慈菇 药典

PSEUDOBULBUS CREMASTRAE SEU PLEIONES 药典

Shan Ci Gu

山慈姑;泥冰子;鹿蹄草;金灯;白毛姑;

所属类别:

中药 >> 中药饮片 >> 清热药 >> 清热解毒药

古籍出处:

《本草拾遗》

基原:

为兰科植物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D.Don)Makino、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Franch.)Rolfe或云南独蒜兰P.yunnanensis Rolfe的干燥假鳞茎。前者习称“毛慈菇”,后二者习称“冰球子”。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夏、秋二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分开大小,置沸水锅中蒸煮至透心,干燥。切片或捣碎用。

炮制:

除去杂质,水浸约1小时,润透,切薄片,干燥或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性状:

毛慈菇 呈不规则扁球形或圆锥形,顶端渐突起,基部有须根痕。长1.8~3cm,膨大部直径1~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或纵沟,中部有2~3条微突起的环节,节上有鳞片叶干枯腐烂后留下的丝状纤维。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略呈角质。气微,味淡,带黏性。
冰球子 呈圆锥形,瓶颈状或不规则团块,直径1~2cm,高1.5~2.5cm。顶端渐尖,尖端断头处呈盘状,基部膨大且圆平,中央凹入,有1~2条环节,多偏向一侧。撞去外皮者表面黄白色,带表皮者浅棕色,光滑,有不规则皱纹。断面浅黄色,角质半透明。

贮藏:

置干燥处。

药性:

甘、微辛,凉。归肝、脾经。

应用:

1.痈疽疔毒,瘰疬痰核
本品味辛能散,寒能清热,故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效。常与雄黄、朱砂、麝香等解毒疗疮药合用,治疗痈疽发背,疔疮肿毒,瘰疬痰核,蛇虫咬伤,如紫金锭(《百一选方》),内服外用均可。
2.癥瘕痞块
本品有解毒散结消肿之功,近年来本品广泛地用于癥瘕痞块和多种肿瘤。如以本品配伍土鳖虫、穿山甲、蝼蛄等同用,治疗肝硬化,对软化肝脾,恢复肝功,有明显效果;若与蚤休、丹参、栀子、浙贝母、柴胡、夏枯草等制成复方,对瘰疬瘿瘤有较好疗效。
此外,本品尚有很好的化痰作用,如《奇效良方》中以山慈菇与茶同研调服,治疗由风痰所致的癫痫等证。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用法用量:

煎服,3~9g。外用适量。

古籍摘要:

1.《本草拾遗》:“疗痈肿疮瘘,瘰疬结核等,醋磨敷之。”
2.《本草纲目》:“主疔肿,攻毒破皮,解诸毒……蛇虫狂犬伤。”
3.《本草新编》:“山慈菇,玉枢丹中为君,可治怪病。大约怪病多起于痰,山慈菇正消痰之药,治痰而怪病自除也。或疑山慈菇非消痰之药,乃散毒之药也。不知毒之未成者为痰,而痰之已结者为毒,是痰与毒,正未可二视也。”

化学成分:

山慈菇杜鹃兰根茎含粘液质、葡配甘露聚糖及甘露糖等。

注释:

《中国药典》2000年版将兰科植物杜鹃兰、独蒜兰或云南独蒜兰的干燥假鳞茎定为山慈菇的正品。有的地区将百合科植物老鸦瓣Tulipa edulis(Mig)Bak.和丽江山慈菇Iphigenia indica Kunth et Benth的鳞茎亦作山慈菇用,此二种药材商品通称“光慈菇”。光慈菇甘、寒,有毒,功能散结化瘀消肿,临床应用当予鉴别。光慈菇含有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是抗癌有效物质,近年研究表明,秋水仙碱的衍生物秋水仙酰胺,其抗癌活性更强,故广泛用治乳腺癌、宫颈癌、食道癌、肺癌、胃癌、皮肤癌等多种癌症。秋水仙碱有镇静、催眠的协同作用,尚有止咳、平喘及止痛作用。光慈菇还可用于治疗痛风证、白塞氏症及肝硬化等。光慈菇毒性较强,治疗量与中毒量比较接近,过量可引起中毒(丽江山慈菇每次0.6~0.9g),久服可引起胃肠道不适、多发性神经炎、白细胞减少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等,大剂量可引起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