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知识手册

检查手册 > 化学检查 > 免疫学 > 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

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

收藏

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介绍:

IgM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6%,主要存在血管内,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最先产生的抗体,起“先锋免疫”作用,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活性和细胞溶解活性,由于IgM主要存在在血管内,是抗血管内感染的第一线抗体,对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临床上,IgM常用ELISA测定。ELISA是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 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 )的简称。它是继免疫荧光和放射免疫技术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免疫酶技术。
ELISA是以免疫学反应为基础,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与酶对底物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结合起来的一种敏感性很高的试验技术。由于抗原、抗体的反应在一种固相载体——聚苯乙烯微量滴定板的孔中进行,每加入一种试剂孵育后,可通过洗涤除去多余的游离反应物,从而保证试验结果的特异性与稳定性。

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正常值:

免疫比浊法、放射免疫扩散法(RID法):
脐带: 40-240mg/L (4-24mg/dl)。
新生儿: 50-300mg/L (5-30mg/dl)。
0.5-6个月:150-1090mg/L (15-109mg/dl)。
6个月-2岁:430-2390mg/L (43-239mg/dl)。
2-6岁: 500-1990mg/L (50-199mg/dl)。
6-12岁: 500-2600mg/L (50-260mg/dl)。
12-16岁: 450-2400mg/L (45-240mg/dl)。
成人: 400-3450mg/L (40-345mg/dl)。
(注:具体参考值请根据各实验室而定。)

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临床意义:

(1)升高: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 、急 慢性肝病(病毒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化、隐匿性肝硬化、 恶性肿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梅毒、黑热病、锥虫病 、伤寒、弓形体病、乙型脑炎、单核细胞性白血病、霍奇金病等。脐带血IgM升高: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梅毒、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单纯疱疹、弓形体等宫内感染等。
       (2)降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非IgA和IgG型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蛋白丧失性胃肠病等。

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注意事项:

一、抽血前的注意事项
1、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饮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2、体检前一天的晚八时以后,应开始禁食12小时,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3、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
二、抽血后应注意
1、抽血后,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3-5分钟,进行止血。注意:不要揉,以免造成皮下血肿。
2、按压时间应充分。各人的凝血时间有差异,有的人需要稍长的时间方可凝血。所以当皮肤表层看似未出血就马上停止压迫,可能会因未完全止血,而使血液渗至皮下造成青淤。因此按压时间长些,才能完全止血。如有出血倾向,更应延长按压时间。
3、抽血后出现晕针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等应立即平卧、饮少量糖水,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体检。
4、若局部出现淤血,24小时后用温热毛巾湿敷,可促进吸收。
三、正常值因标准品制备而变化。

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检查过程:

暂无相关信息

相关疾病

小儿普通易变型免疫缺陷,小儿选择性免疫球蛋白A缺乏症,小儿腺苷脱氨酶缺乏,小儿X-连锁高免疫球蛋白M血症,小儿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球孢子菌病,新生儿肺炎,先天性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干燥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