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会员144427782 36岁 已回复
前一段时间晚上常常尿频,一晚上起码要上四五次厕所,严重影响睡眠,去中医院看了说是尿崩症。可是吃了快一星期中药了,情况是稍微好点,可是晚上还是想去上厕所。想了解一下尿崩症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希望得到的帮助:尿崩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驻站医生12
擅长:全科
原发性垂体性尿崩症采用替代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替代治疗用于完全性垂体性尿崩症,加压素制剂有下列各种剂型:1.水剂加压素皮下注射,每次5~10U,作用时间仅4~6小时,适用于诊断和暂时尿崩症的治疗。2.长效尿崩停为油剂注射液,每ml含5U,从0.1ml起,逐步增至0.5~0.7ml/次。深部肌肉注射1次可维持3~5天,切勿过量以引起水中毒。3.粉剂尿崩停每次鼻吸入20~50mg,4~6小时1次。长期应用可引起慢性鼻炎而影响吸收。4.人工合成DDAVP1-脱氨-8-右旋精氨酶血管加压素抗利尿作用较强,作用时间长,无升压副作用。可由鼻粘膜吸入,每日2次,每次10~20g。可用于妊娠尿崩症。5.新抗利尿素纸片每片含ADH 10g,可日间或睡前舌下含化,有一定疗效。口服药适用于部分性尿崩症,可供选择的有:1.双氢克尿塞:每次25mg,每日3次,作为盐利尿剂可造成轻度失盐。可能一方面血容量减少刺激ADH分泌与释放,另一方面增加近曲小管对水分的再吸收,但确切机理尚不明。对肾性尿崩症也有效。服药时宜低盐饮食,忌咖啡、可可类饮料。2.氯磺丙脲:体外试验可增加血管加压素的外周作用。可能增加远曲小管cAMP的形成,也可能增加ADH的释放,但对肾性尿崩症无效。用量为0.125~0.25g,每日1~2次,服药后24小时起作用,尿量减少。副作用为低血糖、白细胞减少或肝功能损害,与双氢克尿塞合用可减少低血糖反应。3.安妥明:药理作用可能是增加ADH释放。与DDAVP合用可对抗耐药。用量0.2~0.5g/次,每日3次。长期应用有肝损害、肌炎及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
有用0
相关问答

尿崩症主要是由于机体的肾脏不能分泌足够的抗利尿激素,从而肾小管不能正常产生重吸收作用,合成的原尿以及其中的营养物质无法回到体内,排出体外,从而体内代谢失衡,导致排尿异常。尿崩症的主要表现有:饮水增多、排尿频率增多、尿量增多,并且还会出现头痛头晕、营养不良、精神异常、高热或者低热等,严重的还会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张聪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各种肾小球疾病、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疾病、肾血管疾病、急慢性肾衰竭的诊断治疗,以及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防治。

尿崩症是良性病变,只要保证供水,就永远不会出事,没有任何危害。一旦水分不足,不超过4个小时,病人就会休克。所以危害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必须时刻保证有水分。因为不停地喝水、排尿,甚至有些人白天太累,晚上不管喝不喝都要排尿,会发生尿床,甚至有些成年人也会尿床,所以最主要的是社会心理方面的危害。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

尿崩症需要一直补充抗利尿的激素,可以控制症状,使尿量恢复正常。继发性多见于垂体肿瘤,肿瘤可以影响垂体功能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需要手术治疗。因此,尿崩症是可以治好的。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

尿崩症可以通过药物控制,药物是治疗比较常用的方法,并且应该要养成定时排尿排便的好习惯,尽可能控制饮水量,正确喝水才是比较好的,正确喝水能够促进新陈代谢,能够排出体内的废物,尿崩症的病者主要会出现排尿次数增加的现象,而且尿量会比较多,注意应该要及时补充水分。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

尿崩症症状是尿量比较多的,同时伴有脱水或口渴,另尿颜色如清水一样的。可以多饮水,防止失水,失钾,减少食盐量,少食高蛋白,以减少溶质利尿。切忌在治疗期间饮食要清淡。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

儿童尿崩症是一种小儿内分泌科疾病,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24小时尿量或入量超过3000ml/m2,则可以诊断为儿童尿崩症。
通常是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几天或几天,很少有10年后的,表现为弹性差、花斑样、前突、眼窝凹陷、干舌燥、泪少、低血压等,患儿易怒、反复发烧等症状,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不要延误病情。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