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的发病机理及最佳手术时间

会员50112212 52 已回复
患者性别:男患者年龄:1岁10个月主要症状:无明显症状发病时间:2009.8.14(感冒发烧咳嗽-听诊心脏有较大病理性杂音-做彩超)化验检查结果:1.室间隔缺损(膜周部型2.4毫米)2.左房增大(23毫米)3.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正常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请问:1.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缺损部位能否闭合2.随着年龄增长缺损是否会越来越大3.依现在的情况是否需要手术及手术的最佳时机4.左房增大是否属于代偿性增大请于详细说明感谢!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刘勇 副主任医师 锦州市中心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擅长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
1.发病机制:在胚胎的第5~7周分别自心室尖部由下而上心球嵴处自上而下形成肌性间隔并由来自房室瓣处心内膜垫的膜部间隔与前二者相互融合形成完整的心室间隔将左右心室腔完全隔开如果在此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即会造成相应部位的心室间隔缺损.2.据统计约20%的汹径缺损(5mm以下的)可在幼儿期自行闭合但是如果两岁之前仍然没有闭合的以后闭合的几率就比较小了.3.如果不做治疗随着年龄增长病情是会有所发展的.4.现在的情况是可以手术的最好是等到两岁怕太小不能耐受手术手术风险也比较大但要注意半年左右复查心脏彩超.5.关于左房增大主要是代偿性增大.6.注意:在手术之前要特别注意预防上呼吸道和肺部感染严重的感染常可侵袭心脏瓣膜引起心内膜炎.最后祝您的宝宝早日康复!
有用0
相关问答

通常情况下,室间隔缺损3mm必须做手术。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如果出现大于2mm的室间隔缺损,就会出现明显的左右分流,长期的分流会造成左右心室的扩张,同时还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甚至还会影响到动脉的血液中的氧气,从而对身体造成伤害。3mm的室间隔缺损,如果缺损部位比较好,可以考虑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缺损部位不理想,无法进行介入封堵,可以选择手术进行封堵。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发生存在室间隔缺损,能长得不错的大有人在,但是有不少病人也长不了。
室间隔缺损从病理生理上讲,因为左心室压力比较高,而右心室压力相对偏低,所以,当存在室间隔缺损时,心脏会发生从左室向右室的血液分流一般要是到了十来岁才长出来,建议去医院手术修补。另外对于患有冠心病的人群来说,应该多关注自身身体状态。平常的生活作息要讲究规律,以免受凉,发生恶化,还需要适当的运动。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室壁缺损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
室壁缺损是将两个心房的中间部位分开,也就是心房的一种缺陷。可以说是心里面有一个“洞”,还没有愈合。当室壁缺损较大时,心脏必须提高心肌的收缩力,使其输送到身体各处。一般情况下,室壁缺损是没有什么不适的。有的患者出现室性心肌缺陷,也会出现其他的心脏异常。患有室壁缺损,患者应该及时就医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室间隔缺损通常是先天发育造成的。
在胎儿期发育不全可能会导致室间隔缺损,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到了20%。如果进行了积极的治疗,并且对某些事间隔缺损不严重的病人,其预后也会更好,不会对生命和生活造成任何的影响,平时要多注意劳逸结合。此外,若母亲遭受感染或服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胎儿室间隔组成部分的发育不良或发育障碍,形成室间隔缺损。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室间隔缺损是否能自行愈合,与儿童的年龄有一定关系。
3岁以前可自行愈合率高,十岁以前自行愈合率为0.8%,超过15岁时,自行愈合率非常低,可忽略不计。在婴幼儿时期就开始了修补手术,并且有相当一部分需要终生随访,以判断其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对3岁前的文字,如室间隔缺损较小时,可观察室间隔缺损愈合情况的经常性复查。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胎儿室间隔缺损较轻,一般还能要,反之则不能要,具体分析如下:
若胎儿仅为室间隔缺损,则可在分娩后得到治疗。室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约占全部先心病的50%,它可能独立存在,也可能与其它异常同时发生。如果只是单纯的室间隔缺损,可以用心导管进行封堵、开胸手术来矫正,缺损的直径在5mm以下,也有20%-50%的几率会自动关闭。如果是比较复杂的畸形,可以用彩超来确诊,青紫型先心病中法洛四联症,通过手术效果治愈率也很高。

张露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围产期保健,妊娠合并症,子痫前期,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胎儿异常,双胎妊娠,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以及妇科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