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永寿县医院儿科(陕西永寿 713400) 安建光 抽动障碍是儿童常见的心里行为障碍,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现将误诊一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女,7岁,2009年11月9日以出现打嗝声20天,呼吸困难1小时入院。20天前无诱因出现打嗝声,每日数次,伴有轻咳,在当地按上呼吸道感染,胃炎给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利巴韦林片,多酶片等效果不佳,打嗝未减轻,未引起家属足够重视,3天来,曾吃过瓜子,家属否认孩子被瓜子卡着,入院1小时前患儿忽然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周发绀,及来院就诊。既往体健,无外伤、抽搐、癫痫,癔病史,父母亲体健。入院查体:T36.7℃,P120次/min, R52次/min,BP12/8kpa,发育良好,营养中等,查体欠合作,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头颅无畸形,咽部无充血,扁桃体不大。颈软,气管居中,三凹征阳性。双肺呼吸音粗,两肺可闻及少许干鸣,心率120次/min,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肝脾肋下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因患儿不合作,病情较急,未作辅助检查,入院30分钟后患儿病情加重,烦躁,呼吸窘迫,手足发凉,眼球上翻,心音低顿,一过性意识丧失。拟诊:支气管异物,心源性休克。急转上级医院治疗,进一步追踪患儿治疗情况,其血压、心肌酶、胸部X线检查、头颅MRI、心电图和脑电图等均未见异常,确诊为抽动障碍,经过口服泰比利,心理行为等住院治疗5天,病情好转出院,继续服药3月,随访半年,未见其发作。 讨论 抽动障碍(TD)是儿童较常见心里障碍疾病之一,其表现形式包括肌肉的抽动,痉挛等所说的运动性抽动,以及发出各种声音的发生性抽动。首发症状多为运动性抽动,个别病例发声性抽动早于运动性抽动。运动性抽动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向下发展,依次为头颈,肩部,躯干及上下肢。发声性抽动为反复发出干咳,吸鼻,咳嗽,尖叫等。本病近年有增加的趋势,其病因不明,主要与遗传,心里和环境因素有关,可能是多种因素在大脑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显示[1],多巴胺受体D4受体及功能基因与精神病的病因密切相关。依据其临床症状和病程将TD分为3类:第一类,短暂性抽动障碍;第二类,慢性抽动障碍;第三类,Tourette综合症(TS)。目前本病没有特异性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临床表现进行描述性诊断,一些头颅CT、MRI、脑电图主要是排除一些相关器质性疾病。《中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关于短暂性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2]:1)有单个或多个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常表现眨眼,伴鬼脸或头部抽动等简单抽动;2)抽动天天发生,1天多次,至少持续2周,但不过12个月,某些患儿的抽动只有单次发作,另一些可在数月内交替出现;3)18岁前起病,4-7岁儿童最常见;4)不是由TS、小舞蹈病、药物或神经系统其它病引起。本病例的特点:患儿女,7岁,先出现发声性抽动,即打嗝声已20天,后来出现运动性抽动,即呼吸困难(呼吸肌收缩痉挛),伴发了烦躁,手足发凉,眼球上翻,一过性意识丧失。机理可能为本病累及咽喉肌,膈肌,胸固有肌等,使这些肌肉收缩痉挛(抽动),从而出现打嗝声,累及呼吸肌,出现呼吸困难,致使脑部严重缺氧,眼球上翻,一过性意识丧失。本病例相关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疾病,特点符合短暂性抽动障碍。本例误诊的主要原因:基层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根本没有想到本病的可能性。本病例临床表现的误导:入院前患儿曾吃过瓜子,后出现的打嗝,咳嗽,呼吸困难,烦躁,手足发凉,心音低顿,意识丧失等症状和支气管异物及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容易误诊。因本例患儿不合作,病情变化快,当时没有做相应的检查:如X线检查,螺旋CT,心电图等检查,主观臆断,缺乏诊断依据。④对循证医学领会不足,知识面窄。通过本误诊病例给我们的提示是:临床中如果出现打嗝声,呼吸困难这一临床症状时,在考虑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疾病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抽动障碍这一心里行为疾病的可能,避免误诊误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等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下册)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62. 2刘智胜,儿童抽动障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临床儿科杂志,2009,27(11):1098-1099。
擅长疾病:儿科,尤其擅长小儿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