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交流分享

交流分享 > 心得 > 徐景藩从痰论治脾胃

徐景藩从痰论治脾胃

收藏
原创 浏览:190 2014-10-30

谨以此文献给恩师国医大师徐景藩:多种脾胃疾病的形成与痰浊伤胃密切相关,解郁疏肝,健脾开胃,化痰降逆是治疗胃病的关键,祛痰法及药物在治疗胃病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突破胃病各种疑难症侯的治疗和研究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病因病机——痰饮之患,从胃而起 解释从胃而起之音是由于“五谷百物之品,从口而入,脾胃之湿所结”。这与“脾(胃)为生痰之源”之说是一致的。此外,徐老还认为:1.痰饮起于胃,“由胃上入阳分,渐及心肺,由胃下入阴分,渐及于脾肝肾”;2.由于“胃体阳而用阴”。胃阳不振,胃中之液潴留而不下,即成为饮。“随食并出”,从幽门而下。治胃之饮,当“开幽门”。一是和胃降逆,二是分利水湿。仲景小半夏加茯苓汤、茯苓泽泻汤、五苓散等方,可能即属于开幽门之法,据先生经验,必要时佐以虫类走窜、活血通络之品。开幽门是治胃中痰饮之重要法则;3.“痰饮结于胸膈,中有窠囊”,由“窠囊”而“渐渍于胃”。按此说法,治胸膈之痰饮应消胃中之痰饮,并除其“窠囊”之饮。若“窠囊”存在,储痰不已,病难治愈。“人身之痰,既由胃中以流于经隧,则经隧之痰亦必返之于胃经隧广布全身,从内脏至于五体,无处不有。善于及早治胃中之痰,可以防止痰流经隧;万一经隧有痰,还可治胃祛饮,以利消除经隧之痰;4.临床中,理中汤“兼阴阳体用而理之,升清降浊,两擅其长”。附子理中汤更是进一筹,使“釜底有火,则水谷自熟,不致留饮。征诸临床,附子理中汤是温阳健脾,防治痰饮之良方,善于化裁用之,适应证甚广。 2.治疗用药 2.1胃病饮停呕吐 胃病患者常有呕吐症状,其中属于痰饮中阻者,因饮停于胃,胃气不和,上逆为呕。徐老根据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述:“诸呕吐,谷不得下着,小半夏汤主之”,“胃反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等方论,认为小半夏汤是诸种呕吐的通用方,茯苓泽泻汤由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甘草、生姜组成,包括苓桂术甘汤,又是五苓散的类似方,功用为祛饮止呕而利小便。先生以此两方为主治疗溃疡病合并幽门不完全梗阻而呕吐的病例,颇有疗效。其中茯苓和泽泻各用20-30g。配加通草加强通利之功,加蜣螂以祛瘀通络,或再加红花活血以助其药力。腹数剂后,呕吐止而小溲增多,诸症亦随之而改善。 2..2痰结咽系 食管古称“咽系”,为“胃之系”。痰结咽喉为“梅核气”。病位在咽管上段,病机系痰气交阻,治当理气化痰,可以半夏厚朴汤为主方。《金匮要略》早有“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的记载。病因以饮食不当,特别与情志不畅及体质有关。若治之未得改善,兼有胸骨后隐痛,痛位固定,可能由于气郁日久而血行不畅。先生之一拟在理气化痰之中,佐以行瘀,再加降逆之品,亦属妥善之举。 总结:综上所述,胃阳不能温化水谷是痰饮形成的物质基础,而痰饮中阻形成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治疗当首“开幽门”。一是和胃降逆,二是分利水湿。徐老胃病从痰治,如呕吐、梅核气等,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挖掘学习。

评论

匿名
发表中...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交流分享”,版权均归经验分享所有,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傅奕

动态5 粉丝0

取消关注

擅长疾病:肾实质性高血压,糖尿病性肾病,肾功能不全,肾病,肾炎,膜性肾病,高血压肾病,急性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免疫介导性肾脏病

为什么举报这个回答?
请选择理由
广告等垃圾信息
不友善内容
违法违规内容
不宜公开讨论的政治内容
其他(可自行填写)
邀请

邀请医生回复问题?

邀请

您已邀请过该医生。